本报记者 陈昕路 吴荣欣
本报通讯员 李新征
德州是山东的北大门,也是通往京津冀的门户。6月27日,德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谷举族告诉记者,德州距离雄安新区不足200公里,只有把交通配套做好了,才能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更快更好地推进德州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才能解决万户千家的民生问题,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石。为此,德州市探索出了以“建好、养好、管好、运营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新举措。
PPP模式破解融资难题
投资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作为财政不算富裕的德州市宁津县,一年财政收入7个亿,农村公路今年的投资却高达7个亿,这确实令记者吃了一惊。
“要想稳步推进大路网建设,必须首先突破融资‘瓶颈’,挫败建设资金这只‘拦路虎’。”宁津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李希彦说,“为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我们用新思维解决老问题,终于打出一整套卓有成效的融资‘组合拳’,成功走出了农村公路建设多元化融资的新路径。”
宁东公路是宁津通往京津冀的主通道,原有的道路狭窄陈旧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宁津县采用PPP模式,一次性吸引资金3.3亿元,由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承担宁津县农村公路升级改造项目的施工任务,整个工程涉及全县12个乡镇(街道)856个自然村,修建里程651公里,双方合作期达12年,其中建设期2年,运营期10年。建设资金有处来,公路建设就有速度。截至6月底,今年该县实施的7条县乡公路项目有6条完工,村级公路网化工程完成300多公里。
探索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
“五落实”
记者在平原县平尹路上看到,整洁的道路一尘不染,路旁绿树成荫,与远处的休闲广场相呼应,让人感觉置身城市一般。据平原县交通运输局侯忠元副局长介绍,平原县借鉴先进经验,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建设。
平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相继制定出台了《平原县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办法》《平原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等制度,为加强农村公路管养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平原县探索完善了以机构、队伍、责任、制度和养护员待遇等“五落实”为内容的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县乡两级克服财政困难,增加资金预算,保障了养护员工资,为农村公路管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县交通运输局为全县600余名农村公路专职养护员集中投保了意外险,为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机械化水平,该局投资66万元购置了多功能洗扫车,既节省了人力,又实现了清扫、洒水、污物回收同步作业。
高起点规划 低排放出行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快,靠车带!”禹城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邵传斌告诉记者:“2015年,禹城市被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确定为德州市唯一的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
参照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做法,通过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确定由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禹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行方案。委托山东建筑大学编制了项目工可报告。
为方便市民出行,按照城市公交、城乡公交和镇村公交的模式,规划实施了6条城市公交线路,8条城乡公交线路,14条镇村公交线路。
为了节能环保,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公司先期购置了204辆纯电动公交车,加上原有的38辆燃气公交车,公交车总数达到242辆,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实现了定时、定线、定班循环发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