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拥有集装箱泊位22个,岸线总长7340米,2017年集装箱吞吐量1830万标准箱,排名全球第8位,国内第5位;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规划建设6个泊位,岸线长2088米,岸壁水深-20米,可停靠24000标准箱以上的集装箱船舶,年设计吞吐能力520万TEU,装卸效率40自然箱/小时。
一期工程已建成2个泊位,码头岸线长660米,年设计吞吐量150万标准箱,配备7台双小车岸桥(STS)、38台高速轨道吊(ASC)和38台自动导引车(L-AGV)。
去年5月11日,一期工程开港运营,平均单机装卸效率达到26.1自然箱/每小时(国外同类码头开港效率为13-15自然箱/小时),去年10月提升到30自然箱/每小时(国外同类码头约为20自然箱/每小时),较之全球同类码头提高50%,已全面超过人工码头(人工码头为25-28自然箱/每小时)。去年12月,最高效率达到39.6自然箱/小时,今年2月再创新高,突破39.74自然箱/每小时。一系列的突破引来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这是一座运用中国智慧建造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码头,也是一座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我们自主设计了自动化生产业务流程;规划了符合青岛港实际的码头总平面布局;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和技术规格参数;形成了码头建设总集成方案及实施策略;创新项目组织方法,主导几十个专业和几十家参与方,实施系统集成和运营测试,创造了自动生成指令、自动调度指令和自动执行指令的全新“生产方式”,实现了工艺流程化、决策智能化、操作自动化、现场无人化和能源绿色化,打造了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最安全、零排放的高质量发展“青岛模式”。
我们用3年半时间,完成了国外需要8-10年的建设任务;建设成本仅为国外同类码头的65%;现场85台机器人,只需9人远程监控,节省人力70%以上;码头现场空无一人,彻底实现了人机分离,保证了本质安全;码头生产实现了零排放、无灯光下作业和无声响操作;外集卡在15分钟以内,完成进出闸作业,较传统码头缩短时间50%。
我们已获得国家专利25项,正在申报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5篇;编制企业标准18个,团体标准2项,正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余项;已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项(正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破解自动导引车(AGV)循环充电技术、大型设备防风锚定、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等10几项世界难题。
我们以中国方案,打破国外垄断,将昔日成本高、难度大、收效慢,被称为“贵族化”的自动化码头“平民化”;以软件定义、数据驱动,给船东、货主带来了精准化、体验式的全新服务;今年,将继续扩建剩余泊位,持续优化系统,力争再创效率新高,率先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的业内新突破。
未来,我们将释放自动化码头“孵化器”效能,带动青岛港传统码头全面转型升级;继续研究大数据、云计算、模糊控制、生物感知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注入新动能,力促自动化码头向着自学习、自组织、自完善、更智能的智能化码头发展;抢占标准制高点,打造智慧新高度,做新时代全球港口发展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