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信息 政务服务
 
索引号: 113700000045046442/2016-0005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组配分类: 综合运输体系规划
成文日期: 2016-01-28 是否有效: 有效
发布日期: 2019-12-27 文号:

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总结

发布时间:2019-12-27 10:28 交通厅信息员-省交通运输厅 浏览次数: 212

、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广大交通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全力推进大路网、大港航、大物流、公共服务、四化管理“五大体系”建设,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大路网体系

“十二五”时期,以高速公路网络化、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深度通达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公路网建设,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进一步增强,养护质量和路况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公路累计完成投资1997亿元,其中高速公路629亿元,普通国省道490亿元,农村公路607亿元,其他重点项目271亿元。“十二五”末,公路里程达到26.3万公里,公路密度167公里/百平方公里。与2010年相比,公路里程增加3.31万公里,密度增加20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通达深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

开工并建成了长深高速青州至鲁苏界、京沪高速济南至乐陵、滨德高速、烟海高速等项目,“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348公里,密度3.4公里/百平方公里,车道里程2.3万公里,六车道以上里程868公里,通达96%的县(市、区)。与2010年相比,高速公路里程增加1063公里,车道里程增加5000公里。

(2)普通国省干线等级结构进一步优化

完成新改建3500公里以上。“十二五”末,普通国省干线里程达到20080公里(国省道网调整后为19607公里),车道里程6.4万公里;其中一级公路8773公里,占43.7%;二级公路10541公里,占52.5%,二级及以上公路占96.2%。与2010年相比,普通国省干线总里程增加24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增加1602公里,二级公路增加973公里,车道里程增加4700公里以上

(3)农村公路网络规模持续增长

积极推进“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和“千村扶贫”两项工程,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7万公里。“十二五”末,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6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沥青(水泥)路率100%,县乡道三级及以上占47.2%。 “十二五”期全省农村公路里程增加3.3万公里,县乡道三级及以上占比由44.5%提高到47.2%。

(4)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扎实推进

大力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十二五”末,普通国省道累计完成投资113.1亿元,完成4090公里安全隐患路段治理工作。农村公路全省累计投入资金39.6亿元,完成约2.7万公里的隐患治理工作,占总任务的94.5%,边坡、边沟或路域环境整治1.6万公里,标志标线处置1.9万公里,加装护栏2192公里,交叉口综合处置3.6万处,警示诱导设施处置9.6万处。全省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更加完善。

5)养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启动“六大提升工程”,完成高速公路大中修工程1244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8300公里,改造危桥263座,完成安保工程3788公里。高质量完成G205改造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公路综合整治活动,路容路貌明显改观;深入推行危桥改造“绿色通道”制度,危桥基本得到及时处治;路面铺装率、优良率全面提升。

2、大港航体系

“十二五”时期,积极推进沿海港口和内河航运建设,港航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水路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水运发展潜力进一步提升,海运通达180多个国家及地区700多个港口,为港航现代化奠定基础。全省港航业累计完成投资558亿元,其中沿海港口515亿元,内河43亿元。

(1)港航基础设施全面推进

“十二五”末,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数达556个,较2010年增加8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65个较2010年增加68个;总通过能力达6.7亿吨,较2010年增长2.12亿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日照港岚山港区和石臼港区南作业区、烟台港西港区、黄河三角洲港区等新港区迅速发展,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30万吨原油、26.7万m3 LNG码头和20万吨级集装箱等一批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投入使用航道防波堤等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逐渐改善。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150公里,其中三级以上航道272公里。内河港口通过能力4567万吨。南四湖至东平湖段输水与航运结合工程完成航道开挖。嘉祥、长沟、邓楼、八里湾4座船闸基本完成,洙水河航道全线通航,韩庄复线船闸、万年闸复线船闸、新万福河航道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

(2)港航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十二五”末,完成货物吞吐量14.2亿吨,较2010年增长4.9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吞吐量13.4亿吨,较2010年增长4.76亿吨,其中外贸、金属矿石和危险货物吞吐量均居全国第一,集装箱居全国第三;内河港口吞吐量7920万吨,较2010年增长1374万吨。我省是全国唯一拥有青岛、日照、烟台3个超亿吨大港的省份,三大港承担了全省90%的吞吐量,沿海其它港口的吞吐量均超过1500万吨,实现大幅增长。全省水路货运量约达1.48亿吨,货物周转量1403.11亿吨公里,客运量1999万人,旅客周转量11.64亿人公里。

(3)水路运输保障能力持续改善

积极培育船舶运输业,水上运力总规模1754万净载重吨,较2010年增长564万吨。全省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0%。新建一批符合国家规定的示范船舶,内河船舶平均吨位达到800载重吨以上,船舶安全、环保性能明显提高。海上客运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中日韩客箱班轮和渤海湾客滚运输船舶数量、车客运量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我国首艘全资自主经营的邮轮“中华泰山”号成功运营。威海、东营港口客运站投入使用,青岛港邮轮母港开港运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航运服务工作逐步完善,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青岛航运交易所、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相继成立,现代航运服务也取得突破。

(4)海事船检事业发展迅速

地方海事以航行安全、水域清洁为主线,以水上安全监管预防预控为重点,加强队伍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安全监管能力、水上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强,结构和队伍建设逐渐完善济宁和枣庄地区海事安全监管网络覆盖率达100%。精心打造并牢固树立“山东检”品牌形象,实现船检业务零过错。

3、大物流体系

十二五”时期,积极推进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运输结构继续优化,陆海联运进一步增强,现代物流发展迅速。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加快大型公共服务型物流园区建设,全省货运场站和物流园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十二五末,全省等级货运站达到476个;全省路货运量24.2亿吨,货物周转量5738.6亿吨公里。道路货物运输业户中100辆及以上业户911家,比2010年增加141家,运输企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营业性载货汽车94.2万辆,其中大中型载货汽车比例达55%,厢式货车和专用货车分别为11.5万辆和6.9万辆,甩挂运输车辆1万辆,货车实载率63%,LNG营运车辆1.8万辆,重型载货汽车、集装箱运输车分别达到40万辆和2.5万辆,增幅均高于普通载货汽车。运输装备进一步向重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现代物流业发展成效显著

我省被交通运输部列为中韩陆海联运唯一试点省份,相继开通威海、龙眼、石岛、日照、青岛、烟台6个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通道,圆满完成中韩陆海联运试点任务;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潍坊-营口)正式贯通,潍坊港、烟台港蓬莱港区等取得对台直航资质,提升了现代物流运输效率先后开展多批甩挂运输试点工作,部、省试点企业32家,31个甩挂运输站场投入使用,开通甩挂运输线路135条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为广大运输业户提供服务;与省邮政管理局、省邮政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整合行业和社会资源,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服务社会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

(3)农村物流取得较快发展

全面深入推进41个农村交通物流试点县(市、区)创新发展,探索乡镇交管所与物流公司股份合作等模式,推动农村物流与邮政物流、供销物流等专业物流的合作,整合农村交通资源,形成了以县级分拨中心、乡镇物流节点、农村物流网点为骨架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服务体系。“十二五”末,全省建成县级分拨中心63个,乡镇物流站达到743个,农村物流点7486个,有力服务和促进了三农事业发展。

4、公共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开展了城乡客运公交化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公平便捷的客运服务水平,运输结构继续优化,支撑保障和服务民生能力不断提高。

(1)客运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全省路客运量5.8亿人,旅客周转量为511.3亿人公里公共汽电车客运量41.8亿人次,比2010年提高17%;班车客运营业户中100辆及以上业户占比达到14%,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营运性客车2.7万辆,营运客车中高级占比达93%以上,比2010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全省客车通达所有乡镇,基本通达所有建制村,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升。

(2)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取得突破

 十二五末,全省客运场站和综合枢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9亿元等级客运站场达到1327个,基本覆盖所有乡镇;依托京沪高速铁路等客运站点同步建设公路客运站。初步形成高铁济南西站、青岛北站等7个功能相对集约的公铁综合客运枢纽,公众出行换乘更加便捷。

(3)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平有效提升

在莱芜、章丘、曲阜等12个市县开展了城乡客运公交化试点工作,试点县完成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线路402条,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2万多公里,县、乡、村三级公交网络基本成型全省17市各选一个县(市、区)开展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建设工作,为区域内城乡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低价高效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

(4)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颁布并深入实施《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公交车辆更新、公交线路优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取得实效。十二五末,市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实现中心城区5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覆盖率为60%,城市中心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为20%。

5、四化管理体系

十二五”时期,开展了以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化管理活动,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安全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绿色交通建设、信息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行业实现协调发展。制度配套规范有序组织有力创新高效的四化管理体系基本建成行业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1)交通立法与执法成绩显著

出台了《山东省公路路政条例》、《山东省道路运输条例》、《山东省京杭运河航运污染防治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等一批法规文件和规范性文件。2012年把法制工作纳入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目标管理,并纳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考核体系。全省加强了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执法管理进一步加强,执法水平得到提高;进一步简政放权,已下放和取消许可审批事项占原有项目50%以上。

(2)标准规范和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

逐步建立起公路、道路运输、港航、交通运输监察、质量监督等行业四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了《山东省高速公路网中长期规划(2014-2030年)》、《山东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两区一圈一带交通专项规划等,为行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3)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

交通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推进,省交通科技研发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成为我省交通的科技龙头孵化器和科技研发平台2个实验室被部列为行业重点实验室,申请部企业研发中心1个全行业取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30余项,成果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行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枢纽和重点交通运输装备的运行监测覆盖率不断扩大,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投入运行;ETC车道覆盖了全省县市区,实现除海南、西藏外ETC全国联网;通过出行服务网站、热线电话、移动终端应用等手段,广泛开展出行信息服务,公众服务能力明显改善;推进公交都市、城市出租车管理信息系统等交通运输部示范工程建设。

(4)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海运船舶、客滚运输实现了零伤亡,公路管理、公路水运工程和厅直单位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建成了省厅应急指挥中心,实现日常管理、实时监控、应急指挥和公共服务四大功能;制定了《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突发事件信息处理程序》和《山东省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报告暂行办法》,完善了公路水路运输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交通运输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5)绿色交通建设顺利推进

推进部省《共同推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会谈备忘录》实施,发布实施《山东省创建绿色交通省实施方案》,为全国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生态山东建设探索经验。已有济南、青岛两个公交都市示范城市,青岛、烟台两个国家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青岛港、日照港两个低碳试点港口,15个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示范项目,48家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企业,初步搭建起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框架。实施以气代油工程,编制了《LNG推广应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山东省高速公路服务区LNG加气站建设规划》, 2005年之前进入营运市场的营运黄标车全部退出市场。和2005年相比,营运车辆、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10%、16.58%,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9.39%。

(6)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交显著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制定《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建设,初步形成了加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的刚性约束和长效机制开展了两保两树活动,全面提高了公路水路通畅水平和本质安全,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深入开展夺杯争先活动,全系统争先进、创一流的氛围更加浓厚;培树了红飘带温馨巴士、宋洋等一批先进典型;发挥行业媒体的作用,突出交通运输重大题材策划宣传。

主要问题

经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总体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是,对标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高品质出行需求和行业先进水平我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供给能力需进一步提

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路网密度、客货运站总量、万吨级以上泊位等均居全国前列,但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仍相对不足。从网络结构看,双向六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仅占16%,综合客运枢纽和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滞后,沿海港口总通过能力尤其是大型、专业化泊位通过能力相对不足内河主航道等级较低,通过能力不足,支线航道建设进展缓慢,航道通达范围和通过能力有限内河港口现代化、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从服务水平看,济青、京沪等高速公路和部分普通国省干线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早期建设的高速公路服务设施标准低,普通国省干线仍有一定数量的穿城瓶颈路段,安全隐患多,超期服役老油路多,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和路况水平相对较差,与人民群众安全出行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2、综合运输服务需进一步改进

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冲击,传统道路运输业转型发展缓慢,运输装备专业化、大型化、标准化和清洁、低能耗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农村基本交通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等水平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多样的出行需求尚有一定差距。一体化客运换乘和公铁、公水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客货运输组织方式发展缓慢,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尚未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多数港口仍以装卸、堆存传统业务为主,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高附加值货物偏低,集装箱吞吐量仅占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和广东省水平(37%),对大宗资源类散货依赖度高发展层次整体偏低。

3、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

信息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协同应用能力不强,交通运输信息服务效能不显著。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安全隐患和潜在风险仍然较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化生产方式等推广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4、行业治理有待进一步改善

交通运输行业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行业管理服务方式手段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创新简政放权、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方式和渠道。行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执法水平和执法人员整体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提高交通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中心“优网络、强衔接、消瓶颈、补短板”,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努力形成科学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适度超前加快推进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领域,强化薄弱环节,优化布局结构,提升保障能力。切实处理好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努力推动行业提质增效升级,有效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把便民、利民、惠民作为根本出发点,更加注重公平与普惠,推进城乡和区域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保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提供多样化出行选择,满足多层次运输需求,提高服务品质。充分发挥军地双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性,促进军民融合。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继续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建设,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强化节能减排,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岸线等资源,高度重视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实现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开放、融合发展,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要求,积极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衔接其他运输方式,积极融入综合运输体系。

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建立和完善行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生动力。

到2020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行业治理能力等“四个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