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一张“交通强国”宏伟蓝图就此展开。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山东交通运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征程上,山东牢牢把握“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开路先锋”新定位,着力打造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探索形成交通强国建设的省域范例,全面提升山东在全国乃至全球交通格局中的战略位势。
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山东半岛城市群”
12月8日,全长40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济郑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从济南到郑州,最快只需要1小时43分。山东全省高速铁路通车里程突破2800公里、跃居全国第1位。
“回家方便多了。”在济南求学的郑州小伙李明第一次坐上了从家乡直达山东的高铁,难掩兴奋,“以前从郑州到济南要绕道徐州或石家庄,现在去学校的时间节省了近一个半小时。上车前喝碗胡辣汤,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到济南吃上把子肉。”
随着济郑高铁全线贯通,济南、郑州两座万亿元级省会城市实现铁路直通。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连接线和山东省“八纵六横”高铁网的西向出省通道,济郑高铁的贯通不仅“拉近”济南、郑州的距离,也使晋冀鲁豫“山河四省”的省会城市形成高铁路网的闭环,相邻城市之间形成“1.5小时生活圈”。
山东“八纵六横”高铁网正在完善。山东将目标指向“市市通高铁”,也就是说未来山东16市将全部迈入高铁时代。
11月28日,潍宿高铁环评公示结束,紧接着潍宿高铁两个事项获得交通运输部、国家文物局批复,这表明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收官段”潍宿高铁,离“年底前开工”越来越近了。
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又被称为京沪高铁二线,其中有两段经过山东。这条新的通道不仅可以缓解京沪间的客运压力,还能一举结束东营、滨州不通高铁的历史,实现山东“市市通高铁”。
有铁路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京沪高铁二线潍坊以北段,即天津到潍坊段已经动工;潍坊以南段,即潍坊到宿迁段即将动工,未来建成后,潍坊和临沂都可以增加一条南北向的高铁。京沪高铁二线对东营、滨州、潍坊、临沂等地的意义都很大。”
随着京沪高铁二线的推进,滨州、东营都将联入全国高铁网,山东省会经济圈济南、淄博、东营、泰安、德州、聊城、滨州7市交通将实现质的飞跃。
记者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2024年山东将加快推进雄商、津潍、潍烟、济滨、济枣、潍宿及青岛联络线7条高铁建设,建成通车潍烟高铁,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2条高铁通道畅通。”
进一步擦亮“山东的路”品牌
“山东的路”品牌享誉全国,山东在构建四通八达的便捷公路网方面,可谓成果丰硕。
9月24日,济青中线济潍段零碳智慧高速正式通车,至此济青中线全线贯通。济南、青岛间在既有“北线”“南线”外,再添一条高速通道,串联起鲁中山区等沿线区域,加快省会经济圈与胶东半岛经济圈互联互通。
12月15日,明村至董家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明董高速从北向南依次途经青岛平度市,潍坊昌邑市、高密市、诸城市,青岛西海岸新区等5个县市区,串起沿线橡胶加工、机械制造、特色农产品、电子家电、食品加工、特色化工、纺织等多个产业带,方便沿线地市经贸往来。通行时间将由两个半小时缩短至一小时左右,有效压缩物流运输时间及成本。
一个个项目、一个个标段,最终成为缩短两地距离的承载依托。截至目前,山东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300公里,六车道及以上占比提升到35%。
在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山东的路”也正变得更加绿色和智能。
作为全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济青中线济潍段在“零碳高速”建设方面,突破边坡光伏、智能微电网等技术,研发新型能源管控平台,打造了全国首个光伏边坡一体化试验路段、首个零碳标准路段,实现了整条高速公路在运营阶段的“净零”排放。
在“智慧高速”建设中,济青中线济潍段创新云管理服务,深化大数据应用,以数字化、信息化全方位赋能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实现了全寿命周期数字化交付、省级车路协同云平台、智慧路网管控平台、高速公路隧道不降速通行等多项全国首创。
全面建设世界级港口群
11月15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再传捷报,自主研发的A-TOS、A-ECS两大全国产全自主系统同向发力,助力单台桥吊昼夜装卸集装箱量突破1200TEU,达到1223TEU,再次刷新纪录。这是继今年5月14日,自动化码头单台桥吊效率破纪录后,时隔半年又一亮眼成绩,其背后是自主创新的强力支撑,充分彰显了自动化码头过硬的科技水平与实力。
作为首个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省份,山东相继建成青岛港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一期、二期工程,三期工程,技术水平和装卸效率全球领先。建成投产青岛港集装箱智能空轨系统、日照港顺岸开放式集装箱码头、烟台港原油管道智脑系统等一批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项目。
目前,山东沿海港口群已形成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骨干,威海港、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等港口协同发展的格局。
近年来,山东沿海港口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呈现四个特点:
——港口吞吐量去年跃居全国首位,拥有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矿石、原油、集装箱、LNG和邮轮码头。
——综合运输系统发达,港口拥有7个专业化客货运输系统,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发达,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网络完善,外贸集装箱航线数量稳居北方港口第一。
——自动化水平高,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日照港顺岸开放式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青岛、烟台、日照港自动化干散货码头等技术水平和装卸效率全球领先。
——管理水平高,山东港口实现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港口管理“一体化”。
到2022年底,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638个,港口年通过能力超过10亿吨,其中深水泊位365个、专业化集装箱泊位45个,20万吨级及以上大型泊位25个,大型泊位规模位居全国沿海省份首位,拥有全球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集装箱码头和邮轮专用码头,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大的船,山东就要多大码头。
在运输服务体系方面,集装箱航线达到327条,其中外贸航线233条,稳居北方港口第一位。内陆港达到32个、班列达到82条,海铁联运箱量突破300万标箱,持续位居全国首位。
记者了解到,山东已经出台《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在未来三年,山东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涉及的续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将超过100个,将为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全力打造“通江达海”高质量内河水运网
随着,龙拱港成为全国内河港口中首家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智能集装箱操作的先锋,梁山港获得全国内河港口首张“双碳”认证;以及小清河复航……水运复兴正起,为山东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助力。
今年5月1日,载满集装箱的货船“润杨集009号”缓缓通过微山船闸,就此拉开了京杭运河山东段集装箱船舶免费过闸的序幕。
山东真金白银支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用“奖”“补”“减”三措并举,对“一单制”试点项目最高奖励600万元;对连接内河港口的疏港公路,给予每公里最高450万元补助;对通过京杭运河山东段船闸的集装箱船舶,过闸费免收部分,由省级财政承担;对小清河航行船舶通行费、过闸费,实施收费减免优惠政策,省级给予60%奖补等。
所有动作指向的,是山东加快形成集约高效、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在发布的《山东省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指出,未来三年山东准备把京杭运河(黄河以南山东段)打造成鲁西南高效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把小清河打造成联接省会、贯通鲁中、河海联运的陆海新通道,为全面提升沿河城市竞争力提供强劲动力。到2025年,内河航运基础设施能级显著提升,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到2025年,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较2022年实现翻番、超过1.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实现连年翻番、达到50万标准箱。
记者了解到,今年山东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100余公里,现有二级船闸12座,京杭运河济宁以南段基本达到二级航道通航条件。
加快建设山东半岛现代化机场群
今年以来,山东省航空客货运输强力恢复。1-10月,山东省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4763万人,同比增长111.4%。
日前,济宁大安机场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行业验收,将于12月28日转场通航。
济宁新机场大安机场项目位于兖州区西北,距离济宁市中心约30公里、兖州区约12公里、曲阜市约21公里、邹城市约31公里,占地总面积2909亩,性质为民用支线机场。近期目标为2025年预测旅客吞吐量26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0.7万吨。
作为山东“三枢十三支”运输机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安机场是鲁西南最大民用机场,通航后将成为山东地区极具竞争力的高水平空港。此外,临沂机场改扩建工程、威海新机场工程同步稳步推进。除了上述地区之外,山东其他地区都在积极争取机场建设。山东省《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2035年)》,提出到2035年,运输机场达到16个,覆盖所有设区市行政中心。目前,山东正在积极推进机场快速通达运输体系建设,开展济青航空枢纽集疏运交通规划研究,大力推动济南、青岛机场协同发展。
“在提升运输机场通航保障能力的同时,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也在积极探索省内各机场差异化功能定位和特色化运营发展,加速形成若干个通航产业增长极。”省机场管理集团权属山东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万和举例,日照机场定位为运(运输)通(通用)融合示范机场,推动航空运输、航空产业、通用航空“三位一体”发展;东营机场以国产大飞机试飞基地、北斗导航试验基地等为发展目标;菏泽、济宁机场则依托丰富的康养、文化资源发展低空旅游。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山东交通运输将牢记使命、狠抓落实,着力推动交通运输一体化、智慧化、绿色化、融合化、人文化,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山东方案、山东经验,作出山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