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赤泥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3-26 00:00 浏览次数: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20240957号

建议的答复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田雪梅代表提出的《关于打造赤泥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交通运输工作的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省交通运输厅历来高度重视赤泥等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工作,根据《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山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赤泥等固废资源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一、加强技术研发

组织山东高速集团、山东大学、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积极开展固废高附加值绿色利用系统性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先后列入2018年山东省交通运输科技计划、2020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创新工程)。基于“以废促建”“消废治污”的利用理念,开展了多源固废协同利用制备土木功能材料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组建了山东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创新中心,历经多年技术攻关,攻克了赤泥制备胶凝材料过程中存在的成分波动性大、胶凝活性低、污染因子含量高等利用技术瓶颈,提出了赤泥基绿色工程材料制备理论与性能调控方法,研发了赤泥基胶凝材料,实现了完全代替水泥用于高速公路稳定碎石层建设,成功应用于济高高速章丘北服务区匝道工程,并拓展了用于路床改良土、交通工程预制构件及采空区填充等系列赤泥基终端产品,产品附加值较高。依托研究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2022年度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一等奖,有关成果得到郑健龙、彭永臻等院士及相关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

加大成果推广应用

山东高速集团出资成立山东高速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开展赤泥基相关产品及技术的转化推广,并与中铝山东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投资建设了赤泥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项目2022年4月开启建设,2022年12月8日正式投产,现已建成年产50万吨赤泥基胶凝材料生产线,较传统硅酸盐水泥生产线,每吨赤泥基胶凝材料CO2排放量可降低82.8%,能源消耗降低83.9%,年消纳赤泥40余万吨。产品已在济高高速章丘北服务区临临高速张店东互通连接线等项目得到应用目前公司正在开展赤泥基小型预制构件相关业务,中标庆张高速、董梁高速部分标段小型预制构件供应,不断探索其他应用场景。

三、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相应标准

赤泥综合利用缺少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支撑,如赤泥用作道路工程材料,只能参照其他同类水泥产品标准,造成产品应用受到限制,大规模推广困难较大。

(二)社会认可度低

赤泥具有强碱性、含有重金属等特性,消费者对赤泥及其产品存在担忧,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项目各方存有顾虑,市场认可度低

(三)固废处置难度大成本高

赤泥等大宗固废在降水、除碱等预处理环节投入成本较高,直接应用经济效益不明显,固废下游处置企业开展利用积极性不高。

四、意见建议

建议有关部门牵头推动制定赤泥综合利用及产品技术标准,畅通赤泥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打破应用壁垒。

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赤泥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选树一批赤泥综合利用应用示范项目和推广示范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把赤泥综合利用纳入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方向,加大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

五、下步工作重点

一是积极培育固废利用产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引导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打造固废利用产业共同体,解决赤泥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的难题,培育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冶金-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链条协同创新发展新业态,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示范。

二是持续加强技术攻关继续加强赤泥处置方面的技术研发,不断降低新型胶结剂成本,为工程建设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材。同时瞄准赤泥等大宗固废利用研究的学科前沿,开展更大规模利用赤泥基的相关技术开发不断向其他大宗固废延伸,持续进行经济性、低碳化改造,积极开展铝灰海绵砖、耐火砖等产品用于服务区、人行道的产业化推广,逐步丰富产品序列,实现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的双赢。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2024325


编辑:sdjis
信息来源: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