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交优先战略 持续推动服务创新 济南市谱写公交高质量发展的济南实践

信息来源:交通强国专班 作者:张伟- 发布时间:2024-07-29 09:34 浏览次数:

济南市深入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结合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要求,加快探索新形势下满足群众高品质、多元化、差异性出行需求的路径,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走出一条“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公交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发展新格局。坚持把规划摆在公交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编制《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22-2035年)》,科学预测发展需求,统筹确定线网组织框架,系统规划轨道交通及快速公交、常规公交、特色公交网络,积极推进市域公交一体化,构建“城市公交、区际公交、城乡公交”三层覆盖全域的公交网络体系;规划注重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强化对公交场站用地保障,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预留充足条件,2024年1月正式印发施行。制定《公交数字化转型规划(2022-2025年)》,规划构建“1+2+6+N”(1个基础+2个保障+6大数字化应用体系+N个场景创新)的数字化应用体系,推动实现“基础设施数字感知、经营管理在线协同、出行服务综合智能、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化运营体系, 提升公共交通“精准发现、精准调度、精准控制、精致服务”能力。

二是坚持人民满意,打造服务新标杆。聚焦覆盖拓广度。持续优化公交线网,新开及优化公交线路67条,填补线网空白92公里,线路总数达378条、营运总里程5906.4公里,“快、干、支、微”四位一体的线网体系进一步完善,日均服务130万人出行。推进公交+轨道“双网融合”,196条公交线路实现与地铁衔接,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稳步提升,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1.94%、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75.13%;大力发展通勤、学生定制公交线路,精准服务早晚高峰、长距离通勤、个性化、多元化出行需求,新开定制公交148条,定制公交线路达到850余条;畅通城市公交微循环,在全省率先开通“小巷公交”线路11条,线路长度达53.7公里,日均运送乘客1.5万人次以上,有效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聚焦运营提速度。优先保障公共交通路权,施划公交车道367.9公里,车辆平均运行速度提升20%以上。启用黄岗调度中心,加快调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强化营运秩序管控,百班次大间隔同比由0.72起压缩到0.6起,主站发车正点率由98.2%提升到98.9%。升级智能调度系统,开发班次计划自动审核和周转时间锁定功能,实现车辆精准调度、精准派发。聚焦服务增温度。圆满完成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泉城马拉松比赛等大型社会活动的营运保障任务。推出2小时内免费换乘新举措,落实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者免费乘车政策,优化完善“云办卡”“云消费”掌上客服大厅功能。加强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沟通合作,增强市民诉求响应处理能力,诉求直答率达95.24%,百万人次诉求量同比下降20.89%。服务支撑泉城夜经济发展,延伸、调整公交服务时间,推出“零点公交”,线路总数达到23条,助力济南市入选“中国夜间经济十佳城市”“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突出绿色发展。新投入纯电动车53辆、双源无轨电车350辆,主城区公交电动车占比达到100%,济南市入选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全国首个由公交企业独立建设运营的加氢站---济南公交第一加氢站建成投用,可保障60辆氢能公交每年示范运行300万公里,年减碳约5852吨。建设无轨电车线网75.8公里,完成9处充电站和76个充电桩建设,公交桩车比达到1:3.17,能源保障更加有力。探索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新路径,鼓励公交企业多插电、多用“谷电”,“谷电”利用率达到45%以上,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突出创新驱动。建设完成公交数据大脑和新一代公交智能调度云平台,开发驾驶员健康监测、岗前安全检测、车辆主动安全三大系统,对驾驶员身心健康持续性的生理监测和主动健康管理,并实现对公交车运行过程的自动化安全检查,大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推出“369出行”APP,整合“来车预报、定制公交、换乘查询、乘车码、掌上大厅、公交优选、公交+”等多种便民功能,打造“出行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注册用户突破650万、日活用户达到100万;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推出免费乘车30天“畅游卡”91万张,成为国家教育部大数据应用精准授权的首个落地应用场景,并实现社保卡、数字人民币乘车支付全覆盖。提升改造站点候车设施707处,新建电子站牌300多座,电子站牌达到1200处,拓展中途站信息服务范围,改善候车环境。突出融合赋能。探索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新模式,建成汉峪公交首末站,融合民生综合服务、出行管家会客厅、书店、便利店等功能于一体,为线路运营提供支撑功能,并向市民乘客提供生活缴费等民生服务、购物娱乐休闲一站式“管家服务”,丰富公交产业生态,实现“公交﹢”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新突破。依托公交站场和线网资源,完善“村村通”快递驿站布局,破解农村物流成本倒挂的关键难题,实现快递进村服务全覆盖,莱芜区、商河县先后入选省级“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莱芜区“资源融合+客货并网”农村物流品牌入选全国第四批农村物流品牌。


信息来源:交通强国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