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基本情况介绍
山东省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交通数据工程与知识管理行业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12月经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批准成立,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是山东交通学院。该实验室是山东省首批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交通运输领域科学研究的省级行业重点实验室。
1.主要研究方向
该实验室针对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运行间的相关关系,重点开展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监测体系与竞争力评价、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等研究,在深入分析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性、协调性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空间布局及适度规模。
2.研究内容
(1)新形势下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运行物流成本的关系研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空间布局及适度规模研究。
(2)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监测体系与竞争力评价研究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监测体系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优势度综合评价研究;③区域交通竞争力评价研究。
(3)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研究。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交通运输业投融资体制及政策创新研究;综合交通运输政策创新及热点问题跟踪研究。
3.取得的成果
①已主持国家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等纵向项目50余项;
②出版《高速交通网络发展与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等学术著作6部;
③发表EI、CSSC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
④研究成果获得了王书坚副省长、孙继业副省长的重要批示。
4.梯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山东交通学院于2011年组建了“综合交通研究所”。自设立以来,逐步构建起了一支具有行业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实验室以综合交通研究所为基础进行了改造提升,现有教授(含研究员)5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2人;团队中有博士学位人员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2人,先后有近20人次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或研修。今后3-5年内,拟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5名左右,进一步夯实团队基础,充实实验室的研究力量。
近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2名,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1500余名。
5.实验室条件建设
①设施方面。实验室现拥有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000万元,研发场地超过1000m2。拥有先进的云计算研发环境,基于IBM、HP、DELL、浪潮等主流X86服务器、存储设备。今后为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拟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②图书资料方面。学校拥有各类图书200余万册,交通规划、交通经济类中外文期刊30余种,链接20多个文献查阅接口,完全能够满足文献检索方面的需要。
6.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①学术交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综合交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学术交流不少于15次;每年举办1-2次该研究领域国内或国际会议,并逐步形成行业影响力。②运行机制。采取“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主要任务,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研究任务、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或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具有造血功能的研发和技术转化中心。③组织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实验室创新体系,科学合理地设置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使实验室的运行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不断增强实验室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
7、未来发展规划
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交通运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指导,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支撑为手段,以涉及全省的交通运输重大工程为载体,坚持引领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建立综合交通运输领域国内领先的人才创新团队,争取三年建设周期内申请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年内申报成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培养一批服务我省的综合交通运输层面的研究型人才,全面推动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改革与发展。
(二)实验室主任介绍
实验室主任来逢波,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岗位人才,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党员。现任山东交通学院科研处处长、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担任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交通运输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旅游交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海洋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科技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交通运输经济、城市与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山东省发改委重大课题、山东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等纵向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编教材6部,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第1位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励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