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抢抓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坚持需求导向,聚焦改革转型,构建起“布局完善、特色鲜明、深度融合”的公交出行服务体系。交通运输部“我的公交我的城”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在滨州成功举办,2020-2023年,滨州市连续四年在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估中位列5A级。
科学布局、全域覆盖,助力群众出行“畅”起来。坚持整体谋划,系统规划,推动“路网、线网、车辆”升级改造,城乡公交一体化服务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一是织密“路网”强基础。统筹推进普通国省道精品创建和“四好农村路”扩面提标专项行动,全市普通国省道里程近1000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99.5%,路况检测评定结果优良路率达95.13%,G233克黄线在2023年国家公路网检测中路面技术状况(PQI)全国排名并列第一。近三年来,全市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290公里,路面状况改善3312公里,重要村道安保工程1617公里,建设规模和年度考核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为公交全域深度通达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完善“线网”优布局。聚焦城乡居民出行需求,通过扩增线路、加密班次、增设站点等形式,实现公交网络通达通畅。全市开通各类公交线路173条,构建形成城际、城区、城乡、镇村四级公交网络,公交线路全面覆盖全市92个乡镇,5272个建制村,通达里程达9960公里,通达率达100%,年旅客运输量突破4000万人次。推进客运班线、城际、城区、高铁无轨站在客运枢纽无缝衔接,乘客实现“下车即乘车,站内零周转”,全市7家二级以上客运站基本达到“零换乘”全覆盖。三是优化运力促转型。严格落实“双碳”国家战略,加强运力“布点、扩面、提标”,着力构建新能源公交发展体系。先后投资9亿元,购置更新公交车2530辆,全市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100%;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充电桩、充电站布局实现交通场站、公交停车场区全覆盖;打造“滨州—沾化”全铝轻量化车身高品质示范线路,为全省首创。
创新举措,定制服务,助力品质提升“优”起来。聚焦群众个性化出行和企业多元发展,探索传统公交改革转型,大力推进定制公交,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发展模式。一是试点引领推动改革“破零”。围绕补齐传统公交运行线网和服务品质短板,在全省率先推出宝宝巴士、动态巴士出行服务,通过成本规制、财政补贴等方式,筹资2400万元购置60辆6米新能源微型公交。市公共汽车公司与深圳优点出行合作,成立山东巴士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搭建具有滨州特色的智慧交通运营云平台—“优点出行APP”“优点出行小程序”,乘客实现在线预约、响应服务。服务助学上,全面摸排主城区31所学校,对具备条件的学校实行“一校一策”“一线一群”,依托信息支撑和安全防护,打造“出门即上车、下车进校园”的家校闭环运输服务模式。动态出行上,通过划定运行区域、增设虚拟“站点”,乘客线上下单后,系统自动选择最佳线路、承载同行乘客,提供最优路径,真正实现“预约出行+随需而至”“一站直达+集约出行”。二是市场运作助力企业“造血”。积极推行“市场运营为主、政府指导为辅”的运营模式,宝宝巴士每趟次10元实行八折优惠,经协调公益机构,向乘车学生每乘次捐赠补助3元,实际仅需支付5元。动态巴士采取“专车”“拼车”分类分里程计费,试运营期间实行拼车价3元,专车起步价25元(3公里),超过部分2元/公里,享受7折优惠。经测算,定制公交运营收入约为传统公交的12-15倍,全年可实现企业减亏近1/3。三是多元经营激发市场“活力”。创新打造“公交+”服务模式,积极推出婚庆、研学、团建、就医等“私人订制”模式,着力打造品质滨州靓丽“流动名片”。全市开通定制化专线、快线150余条,投入车辆170余辆,年客运量预计突破1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