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济宁港是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近年来,济宁市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指引,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优势,聚力“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千亿产业”目标,加快港口码头扩能升级。2023年,济宁港货物吞吐量超7000万吨、增长21.4%,稳居全省内河港口第1位,集装箱突破18万标箱、增长207.7%。济宁市积极推进济宁港码头功能优化提升试点项目(2023年交通运输部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交通强国专项试点第一批项目),以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着力加快打造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
一、锚定“一个定位”,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组建“一专班一集团”。成立市现代港航物流发展指挥部,抽调精干力量实体化办公、专班式统筹推进内河航运发展;依托济宁能源集团,组建济宁港航集团,发挥国有企业龙头作用,整合全市港航资源。二是编制“一规划一意见”。委托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水运规划设计院等高水平团队编制港产融合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快实施现代港航物流战略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配套文件,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三是突出“四转变八重点”。一体推进港口物流、贸易、产业融合并进,加快传统内河港口向开放港口、散货运输向集装箱运输、传统船舶向新能源船舶、物流辐射区域由济宁向周边省市的“四个转变”;集中突破航道能级提升、现代港口群打造、多式联运体系构建、现代港航物贸发展、航运绿色低碳转型、航运智慧赋能建设、港产深度融合发展、现代港航品牌培育“八大重点任务”,全力推动内河航运提档升级。
二、做强“三个支撑”,提升枢纽能级
一是提升航道能级。以湖西航道(上级湖段)改造工程列入交通运输部“十四五”规划项目为契机,启动实施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湖段“三改二”(三级航道改造为二级河河航)等重点工程,三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360公里,占全市通航总里程33%,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形成,实现“公铁水”“江海河”无缝衔接,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可从济宁通达淮河、长江等内河,外贸集装箱可直达连云港、上海等海港。二是提升港口能级。按照绿色化、智慧化、标准化、现代化要求,打造梁山港、主城港、微山港3个亿吨港口群和5大重点作业区,港口吞吐能力和船舶运力在京杭运河沿线13个港口城市中均居首位。三是提升数字化能级。建成全省内河第一张电子航道图,市域183公里主航道实现数字化管理。汇聚航道、水文等基础信息和物流信息,开发“济港通”平台,研发云船检、e交付等33个系统,实现辖区航道、港口、船闸、船舶全程可视化动态监管,获评全省数字政府“十佳应用”,京杭运河“三改二”智慧港航科技示范工程获评全省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
三、突破“三个产业”,强化以港兴产
一是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依托“丰”字型运输网络,加快推进公转水、铁转水、散改集,构建多式联运、绿色智慧及供应链为核心的港航物流体系,建设北煤南运、南货北调、北粮南运物流枢纽城市。目前,已开通内河集装箱航线21条,通达50多个港口,物贸网络覆盖全国20个省份、100多个城市,国际物流拓展至10余个国家。二是发展大宗物贸产业。依托融汇数易平台、大物贸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和账务共享中心,组建济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上海、海南及新加坡等地布局港航贸易中转基地,重点发展煤、钢、粮等大宗商品贸易,提供采购、销售、仓储、金融等全流程供应链集成服务,推动济宁港由装卸港转为贸易港、金融港、信息港。三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投资52亿元建设集钢材加工、仓储服务、智能制造等于一体的临港产业示范园,钢材仓储贸易年吞吐量600万吨,营收突破300亿元。
下一步,济宁市将按照部、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关于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专项试点建设要求,进一步细化任务目标,落实具体举措和各项规定,同时加强试点成果经验总结提炼,高水平推进试点任务落实落地,加快打造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