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聚焦特色旅游公路廊道建设 助力示范区打造国家文化公园交旅融合样板

信息来源:交通强国专班 作者:张伟- 发布时间:2024-03-29 10:13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德州市抢抓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机遇,围绕实施国家文化公园交通融合发展样板工程,启动多项旅游公路廊道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黄河千里河海路”旅游公路廊道(德州段)163.937公里,“鲁风运河水上观光道”旅游公路廊道(德州段)212公里以及黄河故道旅游公路15.83公里,三条旅游公路廊道串联起沿途多个文化旅游景点、民俗村落等,旨在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与便捷的交通网络深度融合,打造“快进慢游”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助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建立机制,构建全域旅游廊道建设新格局。一是强化统筹协调,高位顶格推进。成立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的全域文化旅游体验廊道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全域文化旅游体验廊道建设专班,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协调相关问题。二是明确职责分工,优化实施路线图。坚持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在《德州市全域文化旅游体验廊道建设规划》基础上,明确责任分工和行动路线图,实施挂图作战,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实施,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建成德州市全域文化旅游体验廊道。三是量化考核标准,精准把脉建设成效。会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科学规范设置农村公路+文旅融合发展考核指标、服务规范标准等,作为阶段性考核和验收的主要参考依据。

二、统筹规划,构建全域旅游廊道新体系。一是精准定位,高点规划。以《关于建设文化体验廊道 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计划(2023—2025年)》《山东省旅游交通网主骨架布局规划(2023—2030年)》为指导,科学编制《德州市全域文化旅游体验廊道设计规划》。二是升级改造现有资源,实现内部小循环、外部大联通。利用现有水资源和堤顶路、县乡道,适当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完善道路标识系统,打造运河、黄河、漳卫新河、马颊河、两河牵手廊道、徒骇河六条文旅体验廊道,将沿线文化资源、景区景点等串珠成链,串链成网,形成内部小循环游径,同时对外互联互通。后续还将逐步推进服务设施、骑行专线等配套设施建设,带动沿线村镇发展。

三、强化落实,打造精品旅游廊道新典范。一是打造“黄河入海旅游交通廊道”。齐河县依托资源优势,对所辖黄河流经县域内的旅游景点和21条总长212.97公里的道路进行梳理研究,改建现有道路163.937公里,将文化旅游资源以黄河为主轴进行串联。二是深挖运河文化,打造“鲁风运河”风景道。德城区、武城县、夏津县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按照“古今黄金水脉儒商人文动脉,路水交织的活态运河文化长廊”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鲁风运河”旅游公路廊道(德州段)。其中,德城区依托南运河德州段,规划建设“鲁风运河”风景道,风景道主线、支线公路共计192公里,主要由运河堤顶路、农村公路及部分新改建线路构成;武城区建设旅游公路全线长68公里,根据沿线景观和地形,科学合理设置旅游服务设施、增设观景台、建筑小品、景观植物等,目前已完成20公里公路建设,计划2025年全部完成;夏津县改造旅游风景廊道公路53.45公里,通过完善沿线服务设施和标识系统,提升驾车旅行体验。三是建设黄河故道旅游公路。夏津县主导黄河故道旅游公路全长15.83公里,项目围绕黄河故道主题,实施“农村公路+文旅”示范工程,通过完善标志标识、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沿线高标准建设公交站亭等措施,进一步展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同时,助力打造“夏津椹好”农产品区域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德州市将坚持以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旅游路为重点,加强要素保障,夯实基础配套及时总结提炼“农村公路+”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方法、推进模式、标准体系等,为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和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提供德州实践。


信息来源:交通强国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