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深入落实交通强国战略部署和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要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以交通物流提档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全市交通运输结构、用能结构和出行结构优化提升,逐步形成绿色运输交通体系,厚植全市高质量发展靓丽底色。
一、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高位推动新格局。一是构建长效机制。建立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市综合交通运输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对照省、市“四减四增”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任务要求,逐项、逐条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施“红黄蓝牌”调度机制,确保各项任务稳步推进。二是完善设施体系。聚焦铁路和水路“干线+支线”运输中的关键卡点堵点,加快铁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济宁华源热电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龙拱港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京杭运河湖西航道(二级坝-苏鲁界)改造工程建设,一批铁路、水运工程先后完工,助力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三是推进多式联运。印发《济宁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2—2025年)》,明确多式联运发展工作思路、目标任务、保障措施。鼓励指导梁山港、龙拱港、嘉祥易隆港等交通运输企业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区位优势,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推进基础设施联通、运输组织创新和技术装备升级,拓展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运输模式。济宁港航梁山港有限公司先后成功入选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项目和省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工程创建项目。“济宁市多式联运绿色低碳和近零碳港口试点”入选交通运输部绿色低碳交通强国首批专项试点,是全省唯一运输结构调整优化类试点。
二、优化交通用能结构,加速运输装备低碳转型升级。一是大力推动公共交通新能源化。积极响应国家对新能源车辆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政策,抓住新能源车辆补贴机遇,全力推进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新增更新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公交车辆5968辆,新能源车占比为97.7%;2023年新增和更新新能源、清洁能源巡游出租车占比全省排名第2位;2024年更新公交车40辆,全部为新能源车型。二是加快新能源船舶推广应用。推进内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内河新能源船舶替代,举办全国内河新能源智能商品船舶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牵头发起中国发展内河新能源智能船舶共识(济宁共识)。该市首创的90米LNG动力集装箱运输船和67.6米电动力船下水作业,实现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降低15%。三是高标准淘汰老旧营运货车。组建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和具体业务流程等工作机制,联合多部门印发淘汰奖补方案和实施方案,制定补贴政策和淘汰计划。采取经济补偿、严格营运货车监管等综合措施,建立淘汰车辆“数据库”,台账式管理、清单化推进,扎实推动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全市累计完成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27093辆,为全部淘汰任务数量的126.4%,圆满完成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
三、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构建公众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坚持规划引领。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指导意见》《济宁市城区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方案(2023-2025年)》,统筹推进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打造城区“四纵四横”公交走廊,形成独具特色的“快、干、支、微”公交线网体系,成功入选绿色出行创建行动达标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推动公交优先。大力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优化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和站点设置,提高公交准点率、运行速度和安全性,不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品质。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全力构建城区、城际、城乡、镇村四级公交线路网络,实现主城区至所有县市区城际公交全部贯通,全市14个县市区、156个乡镇(街道)、4042个行政村均实现公交线网全覆盖,行政村通公交率达到100%。加强宣传引导。结合“绿色出行宣传月”“公交出行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大力倡导公交出行、绿色出行,积极引导群众改变出行理念和出行习惯。在济宁市中心城区实行“早晚高峰免费乘公交”政策,改善城区交通拥堵,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