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深刻把握轨道交通建设政策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以打造人民满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为宗旨,统筹规划、建设、运营和质量安全,强化制度建设,严格管理标准,在质量安全管理、绿色低碳发展、科研创新引领等方面攻坚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固本强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其中4号线、6号线(东段)、8号线以及高新云巴、济南轨道交通济阳线等5条线路已完成项目工程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力争年底全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248公里。通过建立轨道交通协同监管机制,形成行政主管、执法处罚、工程监督多方监管联动体系,实现工程建设信息整合实时共享、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全方位监管、隐患预判反馈消除及处理全流程跟进、建设各方企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的良好建设监管局面,为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筑牢根基。
二、严抓质量,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品质有力保障。一是完善制度体系,规范标准流程。制定《轨道交通工程质量监督服务工作指南》《加强盾构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通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通知》等监管文件,突出监督重点,强化措施落实,工程重点部位、关键工序质量得到有效把控。二是强化检测应用,消除质量风险。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工程实体质量及原材料、构配件源头质量以及涉及运营安全的站后设备安装、电缆光缆等成品质量开展监督抽测,全面覆盖从土建装修到设备安装的59个检测项目。通过建立完善监督抽测全过程管控和问题处理机制,实现质量风险有效预防、及时消除。三是精准靶向发力,强化专项提升。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防水效能提升活动,剖析车站渗漏水发生机理,寻找打造高品质标杆地铁车站有效路径;开展壁后注浆质量提升专项活动,比对壁后注浆密实度检测效果,为整体提升盾构注浆施工质量水平提供管控思路。通过形成“发现问题-总结分析-专项提升”监督模式,质量监管成效得到有效提升。四是严格过程验收,严守最后关口。推动“样板打造,标准引领”过程质量管理理念,制定《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首件验收管理的通知》,建立轨道交通工程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监督验收台账,切实强化过程质量管控;制定《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验收工作的通知》,通过严格核验验收条件和验收标准,守好工程质量管控最后一道关口。
三、严控安全,打造平安轨道交通工程成效显现。一是完善安全监管机制,提高安全监管成效。建立“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安全隐患整改督促机制,确保将隐患治理监督责任压实到岗、责任到人;形成“发现隐患、督促整改、调查问责、警示教育”工作闭环,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链条,推动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落地见效,切实提高安全监管成效。二是强化安全责任落实,严格过程安全管控。通过组织开展警示教育、建立考核通报机制,确保安全责任有效落实;以安全生产条件核查监督为依托,严格过程安全管控,对盾构始发接收、深基坑开挖支护等40余个施工关键节点安全生产条件进行核查监督,有效预判、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施工关键节点安全平稳推进。三是突出安全监管重点,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以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为重点,细化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监督检查手册》,提高重大风险监管成效;以危大工程安全风险管控为核心,构建“预警-防控-应急”三位一体安全管理体系,及时发布《安全监督预警提示》,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四是传导安全管控压力,营造安全生产氛围。通过常态化组织开展事故调查模拟演练,深度还原安全事故场景、模拟安全生产责任追溯,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与双重预防机制深度融合,实现安全管理从“被动整改”向“主动防控”转变,有效传导安全管控压力,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营造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安全生产氛围。
四、精准施策,轨道交通工程绿色低碳理念有效落实。一是标准打造,树立绿色低碳行业标杆。突出绿色低碳理念,编制《城市轨道交通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城市轨道交通预制桥梁墩柱施工技术规程》,填补城市轨道建设行业空白,技术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4、8号线车站结构应用清水混凝土技术,每座车站可减少装饰面积6000平方米,节省资金300万元。二是推动新工艺应用,构建绿色建造体系。积极推动包括城市地铁车站永临一体预制叠合绿色建造、“不渗漏地铁车站”及“泉水回流”保泉工艺在内的新工艺应用,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效。预制装配车站工艺,每座车站可减少建筑垃圾约680方,节省造价约1500万元,减少碳排放约3400吨。三是细化改良技术措施,强化资源重复利用。推动盾构施工渣土高效绿色处置技术应用,实现绿色施工,有效减少城市交通与环境压力,充分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施工渣土高效绿色处置技术,每公里盾构区间可有效处置渣土约3万方,减少废水排放4000方,实现了资源重复利用。
五、创新引领,赋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监管提质增效。一是汇智聚力,形成泉城轨道交通监管“智囊团”。成立由30余位高水平专家组成的的轨道交通专家智库,全面覆盖轨道交通建设各专业、各领域,围绕泉城轨道交通建设技术难题和重大安全风险管理,开展全方位、深层次“把脉问诊”,提供精准、高效问题解决思路,打造合作创新、共促发展的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新路径。二是科研创新,为推动轨道建设行业发展提供方案。坚持科研创新引领,打造山东交通工匠创新工作室、地下岩土协同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聚焦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领域弱项短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目前,已形成轨道交通领域科研成果90余项,科研创新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三是数字赋能,打造轨道交通监管智慧模式。以数字化赋能轨道交通监督管理,构建以“综合监督管理”“试验检测”和“扬尘监测”为主要应用场景的“智慧监督”系统,推动轨道交通工程监管向“数智+高效”转型升级。目前,该系统已实现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督全覆盖,完成300余类质量安全监督问题电子建档,实现全流程线上闭环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