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抢抓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战略机遇,坚持项目为王,打造特色亮点,汇聚民生力量,国省道年度项目建设数量和投资屡创历史新高,实现“五连增”。“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国省道项目54个,投资81.67亿元,S233夏津段改建等项目建成通车,G240武城段、S323平原段等一大批标志性新改建工程落地实施,国省道改造提升达到901.6公里,占全市通车总里程的80.4%,2022年度国省道好路率居全省第二位,在2024年全省国省道综合考评中登顶全省第一。
一、加快项目建设,推动路网提档升级。一是靠前一步抓谋划。分层级、分年度建立项目储备库,在新改建项目五年规划基础上,全省率先建立年度大中修项目库,设计招标等前置手续提前办理,由资金等项目变为项目等资金,真正形成了短期可开工、长期有储备、定期能滚动的良好局面。2025年大中修项目17个,项目数量居全省前列;谋划2026年项目19项,总投资34.11亿元,持续保持全省高位;上报省“十五五”新改建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142.3亿元,适度超前“十四五”。二是上下联动抓落地。创新“一通到底”工作法,建立上至市领导、下至乡镇负责人的工作群,围绕优化施工环境,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房屋征拆、土方调配等效率极大提升。G240武城段突破滞洪区洪评等难关加快建设,建成后将在鲁冀间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S323平原段省级层面争取了项目提前招标和提前批资金,县级层面提前启动征地拆迁,各项工作比省内同类项目提前半年,创造了国省道建设的“德州速度”。三是精益求精严管理。逐标段成立一线指挥部,在合同管理、资金拨付、评先树优等方面,赋予基层单位更大自主权。建立在建项目智慧监管系统,重塑质量监管模式,备案材料“一次告知”,备案手续“一次办好”,企业群众跑腿次数降低50%,项目管理效率提升20%。逐项目设立资金监管账户,提高企业履约能力、农民工工资保障,今年以来纳入监管资金4.64亿元,未发生一起工资拖欠事件。
二、加快创新转型,打造德州公路特色品牌。一是数字公路用得上、用得好。聚焦公路数字化、智慧养护等前沿技术,全省首创“一体化大养护巡检分析决策机制”“一体化管养五联工作机制”,全路段建立视频点位174处,轻量化巡检效率提升2-4倍,异常路况数据样本准确率达到97%。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把数字化建设纳入项目建设资金总盘子;统筹用好日常养护经费、路产保护非税收入经费和交通发展奖补资金;去年以来,汇总各类资金支持数字公路建设约700万元。二是绿色公路有机构、效果好。成立工匠创新、博士创新两个工作室,全省交通系统唯一单位,与省交科院、公路工程总承包特级单位强强联合,加强绿色新工艺创新应用,先后获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金奖2次、银奖2次,全国唯一市级部门。加强就地冷再生、热再生工艺使用,基层和面层废旧料利用率达100%;规划建设占地350亩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年处理公路废旧材料300万吨,节约新开采石材100万吨。三是科技公路成体系、可复制。通过系统创新,突破平交路口沥青路面车辙这一全国“卡脖子”难题,自主研发“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技术体系”,获各类发明专利、行业标准等55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邀多次参加全国平安百年品质工程论坛。《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快速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列为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试点。
三、做足绣花功夫,提升公路公益服务水平。一是“路警联动”提升路网运行效率。在国省道共建共管、数据共享、公路共查、站所共建等12个方面与交警部门合作。在建项目“少封一天是一天、少封一米是一米”,过往司乘通行时间缩短1.5小时,运输成本降低20%;联合排查整改平交道口安全隐患145处。二是“桥河共治”共护路畅水美。全省首创“桥河共治”模式,与漳卫南河务局、水利局在桥下空间治理、堤顶路交叉区域治理、汛期联查等方面共同携手,涵盖全市桥梁210座。今年以来,组织应急演练26次,清理桥下堆积146处,清理垃圾525吨。三是“公路吹哨、执法报到”爱路护路形成闭环。建立公路牵头,执法、巡查等配合,县级公路交通部门具体落实的协作机制。今年以来,实施联合巡查133次,巡查里程13730公里,处置涉路事件845起,路域环境显著提升。四是“公路帮办”服务涉路审批。对全市重点项目涉及穿越、跨越国省道等涉路事项,超前办、接力办,助企审批效率提高30%,时间缩短一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