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登记表
成果名称 | 山东省智慧高速框架体系研究 | |||||
成果登记号 | 知识产权 | |||||
完成单位 | ||||||
序号 | 单位名称 | 通讯地址 | ||||
1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天辰路2177号联合财富广场#5 | ||||
2 | 长安大学 | 陕西省西安市南二环中段 | ||||
3 | 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龙奥北路8号 | ||||
4 | 山东高速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 |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龙奥西路1号银丰财富广场D座 | ||||
5 | 山东高速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龙洞街道龙鼎大道0号 | ||||
6 | 吉林大学 |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 | ||||
7 | 重庆科技大学 |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 | ||||
8 | 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福光社区留仙大道3370号 | ||||
9 | 山东正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旅游路11777号 | ||||
完成人 | ||||||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的贡献 | |||
1 | 万 利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总负责人 | |||
2 | 阎 莹 | 长安大学 | 隧道视觉效应和侧壁效应形成机理构建 | |||
3 | 张长安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分项负责人 | |||
4 | 李海涛 | 吉林大学 | 提出隧道多层级风险演化机理与耦合场动态评估方法 | |||
5 | 吴 涛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分项负责人 | |||
6 | 陈光勇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7 | 张 伟 | 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分项负责人 | |||
8 | 陈元培 | 山东高速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 | 应用实施建设人员 | |||
9 | 王术剑 | 山东高速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 应用实施建设人员 | |||
10 | 孙昌海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11 | 陶楚青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12 | 李志慧 | 吉林大学 | 低侵入式隧道智能运维与应急响应方向研发人员 | |||
13 | 王文璇 | 长安大学 | 驾驶人认知-反应、决策行为谱构建 | |||
14 | 曹 倩 | 吉林大学 | 提出了火灾态势评估与应急联控技术 | |||
15 | 马 非 | 重庆科技大学 | 光伏减光棚洞参数级配 | |||
16 | 张欣欣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17 | 邵 行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18 | 宋 京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19 | 林白阳 | 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20 | 王瑞 | 山东正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21 | 刘雪菲 | 山东正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22 | 杨元浩 | 山东正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23 | 胡瑶瑶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24 | 沈佳佳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25 | 李嘉璐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26 | 张 军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27 | 孟 杰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28 | 李 强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项目成果应用实施主要工程设计人员 | |||
成果公报内容 | ||||||
本项目开展了基于提高通行效率和运营安全的隧道智能管控技术研究,从系统理论和工程实践层面为高速公路智慧隧道建设提供了解决方案。取得了如下主要创新成果: 1.针对“黑白洞效应”、逢隧必降速问题,基于人因工程、交通行为心理学理论,提出隧道驾驶人生心理效应、行为谱和驾驶负荷的耦合机理,围绕隧道出入口光伏遮阳棚和自解释设计以及中部侧向余宽安全设计技术,有效降低黑白洞效应和侧壁效应的影响,主动引导驾驶认知和行为,研发多目标隧道不降速通行管控多级联动技术,实现隧道全路段不降速通行。 2.针对隧道交通精确感知问题,研发了雷视融合一体化路侧智慧基站装备及隧道优化布设技术,建立了隧道场景下厘米级车辆精准定位与全域跟踪监控技术,开发了跨场景长范围多装备的车辆运行过程再现推演系统,实现大流量重载交通隧道复杂环境下运行状况一张图全域监控。 3.针对隧道人工运维效率低风险高问题,提出了隧道多层级风险演化机理与耦合场动态评估方法,研发了低侵入式隧道自动清洗、移动巡检、自动灭火机器人与隧道全场景逐级联控技术装备,建立了基于隧道火羽流特性的火灾态势智能评估与应急联控技术,有效提升隧道运维与应急智能化水平。 4.针对隧道运营能耗排放问题,基于驾驶人视觉适应性的隧道减光棚关键参数级配技术,建立了隧道能源系统控制和源荷协同调度优化技术,构建了隧道光、储、用一体化“微电网”,实现了多种波动能源的稳定供应与隧道运营用自洽的目标。 项目研究成果在济青中线济南至潍坊高速公路得到成功应用,指导建成了我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公路——济青中线济潍高速公路。有关研究成果内容指导形成了山东省地方标准《城市道路隧道工程设计标准》(DB37/T5266-2023),为提高隧道营运效率、提升隧道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支撑。同时也指导了G7京新高速金盆湾隧道、福建G327屏风山隧道、福建G205五显岭隧道、新疆S103线芨南立交至艾维尔沟至阿乐惠镇公路工程等项目的隧道智慧化建设与提升改造。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