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关于2025年度《山东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公示

作者:杜洪涛- 发布时间:2025-04-29 10:50 浏览次数:

   进一步挖掘、推广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和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根据《关于征集2025年度山东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鲁交科教函〔2025〕2号)要求,案例申报、单位(部门推荐、征求意见、专家审查拟将“鲁北铁路物流园‘公转铁’与新能源货车协同减碳模式”等59个纳入2025年度《山东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现予以公示详见附件

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5429日至58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实名反映。

联系人:杜洪涛     联系电话:0531-51762227

 :sdjtkjfw@shandong.cn

 

附件:山东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2025年度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2025429

2025年度山东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序号案例名称推荐单位实施单位案例摘要
领域1:运输结构优化调整
1鲁北铁路物流园“公转铁”与新能源货车协同减碳模式东营市交通运输局利津县交通运输局、山东鲁北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为统筹调整鲁北地区运输结构,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东营鲁北铁路物流园积极响应国家运输结构优化及“双碳”战略,积极探索解决大宗货物传统装卸仓储转运高耗能、高排放问题,创新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与新能源货车协同减碳模式,园区入选全省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名单、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
东营鲁北铁路物流园遵循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打造了数字化、智慧化公铁物流平台,累计投资10余亿元,建设铁路专用线、双翻翻车机、储煤仓等自动化作业系统,规划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电站、充换电设施等“光储充”一体化能源网络;同时,园区探索 “一站式”物流服务平台,整合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组建110辆纯电动新能源重卡零碳运输车队,建立新能源车辆监管平台,实现运输路线和车辆调度智慧化管理,提高运输效率。
园区实现煤炭等大宗货物铁路装卸进仓、物流零碳车队高效联运,是国能、国铁运输中间换乘枢纽,将成为“保障东营、服务鲁北、连接口岸、辐射全国”的区域能源供应链服务枢纽及多式联运物流中心、集散交易中心。据测算,园区零碳路线年减碳1750吨、降氮氧化物0.42吨,物流成本降低10%。案例形成了绿色物流示范效应,助推了周边企业交通物流降本增效,为山东交通低碳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龙拱港创新打造智慧绿色集装箱多式联运新模式济宁市交通运输局济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为贯彻交通强国要求,积极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进一步降低大宗商品综合物流成本,优化运输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瓦日铁路-京杭运河-长江-沿海”大通道间的高效运转,完善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龙拱港坚持“科技赋能+低碳运营”,创新打造内河智慧绿色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先后入选交通部、山东省交通强国试点。
龙拱港依托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赋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费用24.5亿元,智慧化建设费用3.5亿元,建成全国内河首个全流程自动化集装箱多式联运枢纽。创新提出“远控自动化岸桥+自动化场桥+无人平板车+自动化铁路轨道吊”的铁水联运自动化生产工艺,实现岸桥远控自动化、堆场自动化、铁路装卸自动化、水平运输无人化。大力开展全栈式物流运输服务,引进了机械化散改集设备,设置了山东省内河首个海关监管场所,创新开展“一单制”服务。
案例实现了铁水联运无缝、高效、智慧、低碳中转,打通了中西部物流运输新通道,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8万标箱,开通内河集装箱航线26条、外贸内支线4条,物贸通达152个城市、16个国家,打通了济宁借港出海新通道。依托智慧化运营模式,生产效率提升30%,人员配置减少60%,能耗成本降低40%,极大提升了多式联运效能。
3聚焦绿色低碳 突出数字赋能 开启现代化公铁水联运应用新场景泰安市交通运输局兖矿东平陆港有限公司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泰安市交通运输局坚持数字化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积极争取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纳入省政府重大项目、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试点。为进一步破解传统物流模式效率低、能耗高难题,推进交通领域节能降碳、提升综合运输效能,依托科技手段重塑港口运营体系。
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费用30亿元、软件开发费用5000余万元,建成全省首个内河全流程自动化散货码头。创新性提出“全链条自动化+智慧多式联运”立体协同模式,在整合铁路、公路、水运资源基础上,建设智能化仓储转运体系,引进自动化装卸设备,创建公铁水无缝衔接的智慧物流体系。
案例实现了铁路翻卸、物料仓储、汽车陆运、港口水运四个层级的自动化储转配运,公铁水“无缝衔接”,高效联运,成为“西煤东输”“北煤南运”“南货北调”的黄金枢纽。运输成本较公路降低80%,较铁路降低50%,作业效率提高60%,单位产品能耗降低10%,本质安全提升50%。综合运输效益显著提升,进一步拓宽了社会物流降本增效空间,为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慧交通”示范样本。
4“睿智支线通”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威海市交通运输局威海港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动智能航运建设,打造智慧港口,提升港口装卸、转场、调度等作业效率,真正推进自动化码头向智慧化码头落实落地。在国家战略引领与行业变革驱动的双重背景下,供应链发展迎来关键机遇期。
支线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全流程标准化与流程革新,打破数据壁垒,创新“多码头云中心一体化管控”模式实现资源高效配置;运用分船分舱配载策略,精准投送集装箱,降低陆驳成本与设备能耗;将服务延伸至企业端,搭建了全链条可视化实时跟单平台,以提升客户体验;同时,依托青岛、威海一体化资源,联动渤海湾港口,构建空箱分拨与重箱集散双中心,通过港航港港协同、平台赋能与业智融合,创新“八大功能”深化供应链建设,全面提升物流效率与服务水平。
在效率与成本优化方面,借助系统数据支撑,干支衔接时间压缩8%,运输流转效率大幅提升;完成200余艘次分船分舱配载任务,节省陆驳成本500余万元,预计年节省成本可达800余万元。业务拓展成果突出,完成作业量4464自然箱、6098标箱,实现增收520万元,预计每年增收达2000万元,为支线供应链业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本,有力推动港口供应链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5粮食全流程封闭运输及智慧化储存项目日照市交通运输局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在国家推进“双碳”战略背景下,山东港口日照港裕廊股份有限公司坚持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十三五”以来,公司粮食业务连续五年进口粮食突破10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港。为解决污染物排放和粉尘治理问题,公司开展粮食全流程封闭运输及智慧化储存项目,打造了集高效、安全、绿色、智能于一体的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
案例采用无人技术,应用五大智慧体系,实现了全流程数智化升级,建成无人化粮食接卸码头,打造了粮食装卸运输的绿色智慧新标高。投入设施建设费用14.4亿元,制造全自动粮食连续卸船机、封闭式气垫带输送机、数字孪生平台系统等创新性技术,其中粮食连续卸船机实现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100%国产化自主研发,是港口机械装备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突破,填补了我国粮食全自动化连续卸船技术领域的空白。
案例实现了智能装卸工艺、绿色物流调度、智慧仓储技术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运用AI智能算法,以数据驱动综合态势感知模型,实现了卸船、入仓、出仓全流程智能高效管控,作业效率提高20%,铁路运输占比50%,皮带运输能耗减少20%,以智慧绿色推动港口粮食物流转型升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6鲁西多式联运绿色智慧物流枢纽改造项目聊城市交通运输局临清市青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近年来,临清市青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双碳目标”等重大战略机遇,组织实施鲁西多式联运绿色智慧物流枢纽改造项目,并积极争创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试点。为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改造升级鲁西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强化数字赋能、发展绿色低碳,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综合运输效率,促进节能减排降碳。
案例以绿色低碳与数字智能为核心目标,投入建设费用2.5亿元,打造多式联运绿色智慧物流枢纽。一是清洁能源机车升级。淘汰150辆柴油货车和18台柴油设备,替换为纯电动或清洁能源动力,同步新增50辆新能源车、12台电动装卸设备,实现场内运输零排放;二是改造多功能交通驿站。改造3870㎡建筑场地,集成充电桩、司机服务区及科技体验功能;三是布设光伏发电系统。利用20000㎡屋顶安装4032块620W组件,年发电3000000kWh;四是应用绿色智慧建筑。打造了10000㎡二星级绿色综合楼,融合集约化办公与信息化管理功能;五是构建数字化运输体系。开发集装箱自动调度、多式联运协同系统,对接海关港口数据,提升物流效率。
随着全智能集装箱管理系统投入使用,案例实现了业务流程数字化、运输过程可视化,多式联运和一单制持续高质量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量突破50万标箱,每年可节约516.5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6万吨,进一步提高了综合运输效率,以绿色低碳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7曹县内陆港绿色低碳-铁路货运运输菏泽市交通运输局曹县内陆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国务院于2021年发表《“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特别是海铁联运,优化运输结构,提高综合运输效率。菏泽市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为核心目标,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为进一步解决传统公路货运高能耗、高排放,汽运车辆对环境友好度差,对天气情况要求高,安全系数低等问题,结合菏泽曹县及周边地区出口青岛港的集装箱箱量大,汽运成本高的现状。曹县内陆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创建了曹县至青岛港海铁联运班列专线,建设集装箱堆场3万平方米,集装箱专用线2条,开通了集装箱外贸绿色运输通道,用铁路运输替代公路货车运输集装箱。实现了铁路运输货运规模化应用。曹县-青岛港海铁联运班列年运输量超12万标箱,运输成本较传统柴油货车年节约费用超3600万元。以2024年为例,海铁联运专线替代柴油货车,年减少柴油消耗1500万升,碳排放降低5万吨/年,作业效率提升50%。
通过海铁联运运输,曹县-青岛港海铁联运天天4-6列对开专班,促进了进出口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加强了企业运输的稳定性,带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其他线路货运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经验。
8超大型港企一体化智慧绿色直通联运模式应用山东港口集团山东港口日照港岚山公司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传统多式联运面临运输环节割裂、能耗污染突出、转运效率低下等诸多痛点,难以满足现代物流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岚山公司立足于港口至临港企业“最后一公里”的运输场景,针对大宗原料跨城区转运所面临的环保压力与效率瓶颈,创新性地以南二突堤作为示范区,构建了铁路、管带一体化的智慧绿色直通联运体系。
岚山公司首创“铁路+管带”一体化智慧绿色直通联运模式:一是建设了总长约30公里的亚洲最长智慧绿色管带机输运系统,该系统集成了物联网感知与智能调度技术,实现了港口至日钢、山钢钢厂原料的全封闭运输;二是创新了“皮带机运输-火车楼装车-火车临港直送”的工艺链,通过智能装车楼实现了散货铁路运输与皮带机系统的无缝对接。
本案例成功实现了港企之间运输的无缝对接,大幅减少了货物在转运过程中的倒运次数和时间损耗,实现了从港口码头直至客户的端到端全流程、低碳化、智能化的生产运营。
9日照港绿色清洁运输转型升级项目山东港口集团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港口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一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日照港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转基地,面对传统柴油运输车辆能耗高、排放大的痛点,率先探索港内搬捣业务清洁化转型路径。这不仅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推动港口运营模式革新、构建现代化绿色港口体系的重要实践,对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日照港创新构建“新能源装备定制+充换电设施+运营管理”三位一体解决方案,通过配置适合港口作业场景的新能源运输装备,建成全国沿海港口首座集卡换电站及2座智能充换电站,形成覆盖全作业场景的清洁能源补给网络。同步引入智能调度系统实现车辆与充换电设施高效协同,构建起"车-站-网"智能生态圈。目前已配置新能源运输车辆190余台,全面替代200余台传统柴油车,构建起国内规模领先的港口新能源运输矩阵。自2022年运营以来,累计完成100万车次搬捣作业,货物吞吐量达5600万吨,在保障港口高效运转的同时,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6万吨。
该模式不仅破解了港口机械电动化应用难题,更为全国港口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日照港样板”。
10散改集自动化工艺系统集成与创新应用山东港口集团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日照有限公司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日照有限公司坚持数字化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动干散货集装箱化输运工艺系统建设落地。
为进一步解决传统“散改集”作业存在的露天作业环境污染、人机交互严重、天气影响作业时效、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日照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智能算法等前沿技术,投入建设费用1.5亿元,建成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干散货集装箱化输运工艺系统。创新性地将散改集工艺划分为“卸车系统、堆料系统、取料系统、装箱系统、水平运输系统”五大子系统,建设了具备自动作业、远程控制、智能监控等功能的工艺设备,实现“散改集”作业“流程化、模块化、智能化、绿色化”,多方位满足客户需求。相较传统“散改集”作业模式,减少汽运倒运、码头装卸等6个装卸运输环节,减少60%以上人员使用,卸车环节效率提升50%以上,装箱环节效率提升40%以上,降低6%焦炭破碎率,减少客户成本60元/吨,综合能耗降低20%,整体抑尘率达97%。
案例进一步解决露天作业存在的安全、环保、效率等问题,打造“散改集”作业新标杆,改善港口作业环境,增强港口综合竞争力。
领域2:零碳货运
1加快新能源运输装备推广应用推动公路货运持续向“绿”而行潍坊市交通运输局寿光市交通运输局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寿光市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为核心目标,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进一步解决传统公路货运高能耗、高排放问题,推进行业节能降碳、提升运输效能,重点聚焦新能源运输装备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达519辆,年减排二氧化碳5.2万吨,打造了绿色货运示范标杆。
寿光市创新性提出“政企协同+绿色货运”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专班服务、要素保障,协调解决企业用地、用电及融资难题。创新开展“零碳货运专线”,其中,寿光乘达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了寿光港至滨州魏桥集团新能源运输专线,投资2亿元购置新能源货车300辆,替代柴油货车运输铝矾土矿粉;鲁丽钢铁购置120辆新能源货车,开通了铁矿粉绿色运输通道。进一步推动港口、铁路园区至厂区的“零碳运输”发展。
案例实现新能源货运规模化应用,年运输量超610万吨,运输成本较传统柴油货车年节约费用超580万元。以乘达绿货运专线为例,新能源货车替代柴油车后,年减少柴油消耗770万升,碳排放降低2.5万吨/年,作业效率提升30%,企业运输稳定性增强。通过绿色货运专线扩展,寿光市形成“港口-园区-企业”高效运输网络,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带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公路货运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经验。
2全电物流货运干线超充绿廊示范线路临沂市交通运输局山东草根即配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东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绿能驰行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交通运输作为我国碳排放的重点领域,碳排放约占总量10%,其中公路货运又是交通的主要碳排放领域,因此,降低重型货运车辆(重卡)碳排放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华为超充技术的落地应用为远距离零碳货运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全电物流货运干线超充绿廊示范线路于2022年底完成前期测试,通过对临沂至青岛单程运距300公里线路上的重卡“油换电”,并协同合作伙伴沿途建设重卡超充站,华为超充技术可以实现3C充电功率和速度,充电功率最大可达1440kw,20分钟可以从10%充到90%,续航240公里,为沿途新能源重卡提供快速超充补能。示范线路已于2024年12月27日正式运营通车,运营50万公里,在临沂南外环、潍坊枳沟、青岛前湾港设置华为超充站3座,运营新能源重卡30辆,正在筹建3座。
本条示范线路运用超充技术进一步拓展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为推广应用300公里以上全电超充物流线路进行了有力探索和实践应用。运营数据显示,相比燃油车电动重卡可节省补能费用1元/km,按照每年行驶8~15万公里,每年可节省约8~15万元,为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提供远距离全电物流应用案例。
3港口“近零碳”海铁联运智慧园区换电短捣运输及绿色走廊应用山东港口集团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坚持数字化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大枢纽”建设,积极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海铁联运,建设52个内陆港和102条专用铁路线,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青岛前湾港区、董家口完成4座全自动无人值守港区换电站建设,投入使用电动重卡500余辆,完成换电大数据中心建设,将换电站BMS系统与现有的车辆智能调度系统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港口内装卸等候时间较长、物流成本高、车辆能耗高和污染物排放高等问题,在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同时,降低了综合社会物流成本,推动物流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全面降低碳排放,预计年减少燃油消耗5万升,年降低碳排放约3.6万吨。创新性提出陆上“绿色走廊”思路,在IGV无人驾驶基础上联合山东高速、山东重汽在高速服务区、重点省国道沿线布局建设换电站,推广应用电动重卡,搭建国家级标杆绿色通道,扩大电动重卡辐射半径。实现车辆和人员生产效率提高5%以上,服务时限缩短5%以上,物流运输效率提升3倍,成本下降25%,进一步提高综合运输效益,扩大社会物流降本增效空间,以绿色低碳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领域3:新能源船舶推广应用
1配置B型舱的超大型低温液化乙烷船研发和应用山东海洋集团山东海洋能源有限公司在国家“双碳”战略及国际航运减排标准升级的背景下,船舶行业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山东海洋能源充分发挥国企担当,积极响应国家清洁能源运输号召,携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研发并运营了全球首艘搭载B型舱货物围护系统的超大型低温液化乙烷船(VLEC),突破货物围护系统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瓶颈,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清洁能源运输提供技术保障,助力全球低碳供应链建设。 
该船舶以适应国际低碳环保的排放要求和实际应用需求为目标,创新性攻克B型舱货物围护系统设计与制造难题,实现超低温液化气体安全高效储运,采用乙烷作燃料的双燃料主机,大幅降低了硫化物和碳氧化物排放,具有安全可靠性高,舱容率高,货舱维护成本低、燃料消耗低,低碳环保等优点,满足了最严苛的国际排放标准。
该案例结合自主研发的“CAPRO”节能装置,获得了显著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及节能效果,能够减少99%的硫化物排放和18%的碳氧化物排放,超前满足了船舶能效指标(EEDI)第4阶段的要求。目前已建成并运营3艘,在造15艘,预计全部交付运营后,山东海洋能源乙烷运输占全球运力的21%,稳居世界第一,体现了乙烷运输船队在国内外领先的优势地位。
2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舶研制与应用山东海洋集团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为契合国际海事组织及国家双碳政策下的航运发展理念,适应航运业低碳化和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推进公司船队绿色转型升级,扩大在全球航运市场影响力,山东海运联合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之一淡水河谷国际有限公司和国内知名的船舶设计机构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制32.5万吨甲醇双燃料超大型矿砂船,该船舶为甲醇双燃料首制船型,并安装有轴带发电机、助推转子风筒和能效管理系统等多项节能系统。
新一代32.5万吨矿砂船采用甲醇和燃油双燃料推进设计,面向未来绿色甲醇应用可实现净零排放,应对未来燃料发展不确定性,本船预设天然气、氨燃料可改装功能;优化设计的甲醇燃料舱与常规燃油舱相互独立,甲醇燃料不占用货舱空间,各自独立承担中巴航线往返续航力要求;排放控制方面,本船配备硫氧化物洗涤塔,可满足常规燃料模式下达到硫氧化物排放标准;本船采用废气再循环方式控制氮氧化物排放,在甲醇模式和燃油模式均可达到T3排放标准。
与上一代船型相比,5台风力转子平均节能效果达到10%以上;货舱舱容大幅增加2.5万立方米;在相同航速下,主机推进功率降低7.2%,日油耗每天节省5吨;达到了30年的疲劳可靠性。
3小清河绿色智能船舶研制与应用山东海洋集团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小清河发源于济南,流经济南、滨州、淄博、东营、潍坊五市,在寿光羊口镇流入渤海莱州湾。小清河沟通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战略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研制“零排放”小清河绿色智能船舶与应用,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具体行动。
结合小清河复航工程的规划设计,进行适用船型论证分析,适航、适港、适货的船型技术研发,开发以节能、环保、经济、高效为特征的小清河绿色智能船舶,并进行示范制造及营运。重点攻克限制航道电动船型技术、结构轻量化技术、箱式移动电源精准热失控制技术、智能能效技术等创新技术,引领内河船舶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为小清河沿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清洁、经济、安全、高效的航运物流体系。
较传统运输方式相比,小清河绿色智能船舶运输最大可提升效率40%,降低成本20%,减少综合物流成本每吨40元以上,沿线年货运量5000万吨计,可产生年直接经济效益20亿元。小清河绿色智能船舶创新采用直流组网电力推进及箱式电源换电模式,全航程实现零排放,对内河船舶技术及内河航运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4全球第一代超大型矿砂船艉部水动力组合节能技术升级改造及推广应用山东海洋集团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山东海运深入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加快绿色创新成果转化,探索打造绿色航运新样板。公司运营着全球最大的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该船舶面临着原船艉部水动力设计不足、艉部流场品质较差导致的航速低、油耗高和经营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提高船舶能效、减少碳排放和降低营运成本,公司对3艘40万吨矿砂船船舶进行了一体化艉部水动力技术升级改造。
山东海运基于原有船舶的线型设计和实船航行状态,采用了前置预旋定子+消涡鳍+螺旋桨削边+纵倾优化+船舶能等一体化水动力组合节能方案的优化设计、计算仿真、模型试验验证、EEXI能效计算发证和实船营运验证的一体化创新组合升级方案。
该创新升级改造将船舶原有的预旋定子升级为高效前置预旋导轮,形成了高精度的数值模拟和优化设计方法等,节能效果较预报精度优于1%。经实船验证,节能效率提高了7.5%以上,6艘大型船舶实施船舶艉部水动力组合节能技改后,合计节省燃油消耗约13000吨,节省成本约5000万元人民币,碳减排约40000吨,实现了降本增效和环保效益的“双成效”。
领域4:交通基础设施资源节约集约
1创新引领发展助力打造绿色低碳轨道交通工程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济南市交通工程质量与安全中心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在济南市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过程中,济南市交通工程质安中心积极推动预制叠合绿色低碳建造工艺应用,以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传统施工工艺存在的环境污染、施工效率较低等突出问题。通过推动轨道交通预制叠合绿色低碳车站建造工艺创新应用,实现了地铁车站基坑支护结构与车站主体结构的一体化设计和施工,推动了地铁车站建造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基于“永临结合”和“预制装配”两项绿色建造理念,形成了预制肋叠合墙、预制叠合顶板及中板、预制芯叠合柱、主体结构与内部装修安装相结合4项关键工艺,在济南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地下车站成功应用示范,实现了地铁车站基坑支护结构与车站主体结构的一体化设计和施工,推动了地铁车站建造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预制叠合绿色低碳建造工艺的应用,预制方桩与侧墙叠合共同受力,侧墙由700减薄至400mm,节省混凝土43%,减少外侧止水帷幕45%,节约工期50%。以济南轨道交通8号线围子山站为例,与传统现浇车站相比,总计节省4360 m3混凝土、372 t钢筋、450 t钢管,综合换算可减少碳排放量3400吨,节约造价1500万元,有助于推动深基坑工程技术进步及轨道交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2面向双碳目标基于多源固废资源高值化利用的公路绿色养护技术示范枣庄市交通运输局枣庄市公路和地方铁路事业发展中心、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东远通公路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公路作为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的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废旧轮胎、钢渣等固体废弃物及沥青路面铣刨料等废旧路面材料,这些固废材料存在着处置难、利用率低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如何实现多源固废资源在公路行业中的高附加值利用,对于减少自然资源开采、降低公路行业碳排放、提高公路建设质量、降低全寿命周期建设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动公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本案例大力开展绿色公路关键技术研发,推行废旧材料再生循环利用,采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累计投入养护费用约1.5亿元,实现抗疲劳温拌全再生沥青路面技术在普通国省道中的首次应用,建成全省里程最长钢渣高值化应用及复合改性橡胶沥青多层位应用的普通国省道示范工程。提出了适用于普通国省道的抗疲劳温拌全再生及高性能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沥青路面养护关键技术,实现沥青路面铣刨料70%~100%再生利用。
本案例实现了多源固废材料在普通国省道养护项目中的大宗高附加值利用,可减少碳排放30%以上,节约全寿命周期建设投资20%~40%,有效推动了公路建设节能降碳、提质增效,满足公路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滕州市“四好农村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探索枣庄市交通运输局滕州市农村公路事务中心近年来,在农村公路领域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成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资源循环和节能减排目标,滕州市创新采用再生材料,合理利用废旧资源,实现农村公路绿色低碳技术成功探索。
一是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原有路面材料掺入骨料,按比例添加水泥、石灰、粉煤灰、水,利用就地冷再生设备,完成对旧路面结构层铣刨、破碎、拌和、摊铺,并进行找平碾压,形成新型路面基层。二是农村公路“白改黑”技术。应用土工格栅铺设面层,防治裂缝,发挥土工格栅的加固、补强和防裂优势,避免水损害,提升路面抗滑性能,增加粘结性能,延缓反射裂缝发展,延长使用寿命。三是波纹钢板加固石拱桥技术。选定波纹钢板加固石桥,工艺简单,成本低,质量可靠,减少大量水泥用量,实现低碳环保。四是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未“病”先防,小“病”早医,中“病”快治,抓好小修,及时中修,科学养护。采取灌缝贴封、沥青碎石封层、就地热修补、稀浆封层等措施,实施周期性的强制保养,有效延长使用年限。
绿色低碳技术使废旧材料实现循环利用,改造后路面更加平整密实,同时实现桥梁加固成本节省30%,每年节约养护资金130多万元,达到了兼顾质量和绿色环保的效果,值得推广。
4精细分离RAP大掺量泡沫温再生技术研究与应用临沂市交通运输局山东沂蒙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精细分离RAP大掺量泡沫温再生技术赋能工程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是目前RAP再生利用的一项全新绿色技术,本项目对精细化分离与泡沫温拌技术在大掺量厂拌热再生技术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将两者有效结合,重点解决RAP利用率低以及再生混合料的施工和易性问题,在保证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前提下,提高RAP的掺量,同时保护环境、有效减少碳排放,对于推广厂拌热再生技术的深化应用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改变传统沥青路面再生理念,采用油石分离技术,主要以RAP为核心,将RAP进行精细化分离,再将分离后的旧沥青及旧集料分别评价、分别添加,使每档RAP料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添加沥青时采用泡沫温拌技术改善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和易性,最终形成一整套精细分离RAP大掺量泡沫温再生应用体系,真正实现RAP高品质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后,沥青铣刨料(RAP)再生利用率在二级及以下公路中达到70%以上、在高等级公路中达到50%以上,施工碳排放减少30%以上,施工能耗降低20%以上,节约经济成本约20%以上。
此技术已在长深-京沪高速临沂北连接线改建工程二、三标段、沂南县X043葛岸线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河东区郑旺镇“四好农村路”大中修、临沂市兰山区中央大街中段(长春路-创业路)改扩建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5菏泽市普通国省道养护工程高掺量环氧改性热再生耐久路面应用菏泽市交通运输局菏泽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北京新路纵横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
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菏泽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坚持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组织开展了沥青路面回收料高值循环利用。为了进一步解决目前沥青路面再生综合利用率低、沥青面层旧料利用价值不高、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有待提高、再生路面结构寿命有待延长、抵御重载交通能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推进公路建设养护节能降碳,提高路面回收料再生利用率。
本项目利用新材料、高分子合成、智能设计技术等前沿科技,开展了高掺量环氧改性热再生耐久路面关键技术研究,创新性开发了环氧改性核心材料,获得了耐久路面热再生沥青胶结料技术指标。在核心材料开发与技术指标确定基础上,开展了沥青混合料设计与路用性能验证,优化提升了高掺量环氧改性热再生耐久结构方案,延长了路面耐久性与使用寿命,形成了高掺量环氧改性热再生耐久路面应用技术体系。
实现路面回收料用于沥青上面层和中下面层的掺配比例分别达到50%以上和60%以上,延长路面使用寿命30%以上,寿命周期内节约成本30%以上,路面回收料高值循环利用的工程价值巨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以绿色低碳推动公路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6九曲花海:沥青温拌全再生技术应用新开端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东山亭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枣庄市公路和地方铁路事业发展中心、单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道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核心,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显著意义。为突破铣刨料循环低碳利用技术瓶颈,解决铣刨料再生掺量、性能与高值化之间的矛盾,显著提升铣刨料的利用价值和路用性能。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通过产、学、研、用联合技术攻关,创新性提出温拌全再生技术,建成全国首条低碳全再生旅游公路--九曲花海工程。
九曲花海工程实现了铣刨料100%掺量、100%均衡用料、100%面层结构适用性的“三个100%”再生应用;施工温度降低60℃,碳排放减少30%以上,材料成本降低40%-70%。同时,路面高温、低温、水稳定性及抗疲劳等性能优良,确保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以九曲花海工程为开端,温拌全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在山东、河北等地实现了多场景道路工程应用,包括新建旅游公路、城市道路、重载交通平交道口车辙处治等,展现了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卓越的效果,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及排放,保障路面运营服务水平,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7煤基固废-超硬质沥青资源化沥青助力济青中线高速绿色品质工程建设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在国家“交通强国”、“双碳”战略背景下,为解决煤基固废—超硬质沥青利用率低、减轻环境压力,促进道路建设品质提升,积极探索,开展煤基超硬质沥青在济青中线高速公路的应用。
案例聚焦沥青改性、工业生产、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创新构建了从原材料控制、沥青改性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技术体系。济青中线高速公路实现了每公里消耗煤基超硬质沥青10吨以上,资源化利用率大幅提升,沥青成本降低约20%;路面抗车辙能力提升15%、抗水损害能力提升20%;延长使用寿命、节约维修养护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相关技术在潍坊、枣庄等地实现了多场景工程应用,实现了固废转化-道路性能协同增益,驱动了道路建设绿色升级,开创了“工业固废→低碳建材→绿色基建”新范式。
8创新聚氨酯非开挖注浆技术应用,助力烟威高速改扩建工程品质提升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当前,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成为公路建设与养护的重要方向。烟威高速作为山东半岛重要交通通道,交通压力大、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在改扩建过程中,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普遍存在裂缝病害,亟需寻找高效、低碳、经济的处治方式,以保障道路结构完整性、缩短施工周期、降低环境负荷。
针对传统打裂压稳工艺存在施工周期长、成本高、资源浪费等问题,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在烟威高速改扩建工程中创新性引入聚氨酯非开挖注浆技术。该技术利用高性能聚氨酯材料的强渗透、快速固化特性,配合无损检测与精准注浆施工,实现对旧水泥路面裂缝的深度修复与结构再生,避免了大规模开挖和材料浪费,形成了一套高效、可复制的绿色修复新路径。
实践表明,该技术在缩短施工周期、提升修复效率、节约资源消耗方面表现显著,处治成本降低约50%,碳排放减少80%以上,材料消耗节约70%以上,整体施工周期缩短一半以上。项目实施过程无扬尘、噪音污染,环境友好性强,社会响应良好。该技术为全省高速公路绿色改扩建工程提供了可推广、可持续的绿色养护典范。
9绿色农村公路建造技术铸就乡村示范路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针对黄河冲积平原农村公路低标准、低水平、不平衡问题,项目团队立足绿色低碳建设需求,旨在进一步推进农村公路节能降碳、提升建设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创新应用
新型土壤固化”“多源固废利用”“冷拌冷铺等关键技术,不断优化路面结构设计,构建标准化施工体系;通过集成固废资源与冷拌冷铺装备,形成全流程绿色施工模式,实现了从路基到路面的全周期低碳管控。与传统方式相比,单位造价节省30–45/㎡,碳排放仅为传统方式的20%;若推广至山东省每年新增改扩建7000公里农村公路,可节约财政投入约21亿元,减少1.63×10⁹ kg标准煤消耗。目前研究成果已在菏泽单县、德州齐河、滨州无棣、枣庄山亭、日照及宁夏固原得到应用,显著提升了各试验路段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10高速公路“零碳场站”—齐临高速零碳场站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家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丰富建设期内零碳场景,山东高速齐临公路有限公司深耕建设期“零碳场站”建设,以“智慧安监”作为“科技兴安”主抓手,通过碳节能、碳减排等体系协同建设,集成固废利用、新能源应用等十多项创新举措,首创集安全、智能、绿色、创新于一体的零碳综合场站运营模式。
本项目结合场站用地和地方政策,布设光伏2000平,年发电量28.5万度,给生活区和部分生产工作提供绿色用电,按照场站2年使用时间,可节省电费约74.1万元,减少碳排放约568吨。引进全甲醇压燃式装载机,相同的燃烧重量下可减少80%以上的PM2.5、95%以上的二氧化硫、90%以上的氮氧化合物,5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
场站内建设了首个“智能识别+中心调度”的安全智慧监测应急中心,搭载“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智能监测系统”,通过AI技术实现7大类68项安全隐患自动识别,报警响应速度提升80%,形成“监测-预警-处置”闭环管理,助力项目安全管理科学化、智能化、规范化。场站已通过中交(北京)交通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零碳认证,为国家2030年“碳达峰”目标交通版块贡献了新的示范方案。
11庆章高速桥涵全维度装配建设产业体系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庆云至章丘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聚焦“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智能建造技术融合”,全面开展预制装配技术多场景应用研究及产业化推广。依托黄河特大桥、徒骇河大桥及全线装配式涵洞三大示范场景,大力培育设计标准化、产品模数化、预制工厂化、现场装配化、建管数字化的桥涵全产业链创新体系。
黄河特大桥创新性采用“钢箱梁+变高度UHPC叠合梁”组合结构,充分融合钢材抗拉与UHPC抗压优势,显著增强桥梁耐久性。同步研发UHPC-钢箱叠合梁智能制造技术,节约建设投资,工期缩短6个月。徒骇河大桥采用“UHPC华夫桥面板+热轧H型钢+预制盖梁及离心预制管墩/桩”全体系装配结构,实现构件100%工厂预制与机械化安装,建设周期压缩30%,现场人工减少60%。全线装配式涵洞采用模块化设计,由预制顶板、两侧墙、预制八字墙和底板5个自稳构件组成,装配化率达95%,有效缩短建设工期60%以上,碳排放强度下降25%。
案例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革新,为黄河流域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样板,有效拓展“双碳”战略下基建领域降本增效空间,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12长寿命全结构钢渣沥青路面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我国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钢渣综合利用率仅30%,远低于发达国家80%水平,钢渣堆存易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国家“十四五”规划将钢渣综合利用列为绿色发展重点任务,山东省钢铁产量丰富,钢渣物理性能优越可替代部分天然集料。依托日照港区岚山疏港高速重载交通场景,推广长寿命全结构钢渣沥青路面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在缓解天然集料短缺、降低固废堆存压力、提升重载交通路面性能同时,实现降本增效,助力绿色交通与“双碳”目标协同发展。
针对钢渣膨胀风险、混合料性能评价及施工工艺等核心问题,形成全链条技术体系:一是采用热闷法优化钢渣处理工艺,建立以磨光值、磨耗值等指标的筛选标准;二是构建钢渣路面混合料评价体系,形成科学评价模型;三是创新钢渣梯级分类靶向利用技术,优化施工参数与质量控制,参与编制国家标准一项,实现钢渣全结构层应用。
以岚山疏港高速应用情况为例,钢渣替代部分玄武岩及石灰岩集料4.9万吨,节约碎石成本约300余万元,路面各项性能指标检测结果良好,有效减少碳排放和节约土地资源。该技术为全国钢渣规模化、高质量路用提供范例,推动固废循环经济与绿色交通协同发展。
13“尾废”焕新途:打造黄金尾矿与低碳胶材道路底基层新生态山东高速集团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烟台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在国家“双碳”战略政策驱动下,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烟台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针对烟台市黄金产业衍生的尾矿治理难题,创新性提出“固废重生+基建转型”解决方案,显著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
案例通过构建“物化激发+多源固废协同活化”技术体系,利用大宗工业固废为基材,结合自研复合激发剂,开发出性能稳定的新型低碳胶凝材料,并创新采用“低碳胶凝材料+黄金尾矿”双废协同利用模式,形成强度高、水稳定性好、耐久性好的道路底基层混合料,全面替代传统水泥稳定碎石。在招远市三和路、S217省道等改造工程中,采用低碳胶凝材料稳定黄金尾矿作为底基层,基于常规施工工艺,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基于低碳胶凝材料稳定黄金尾矿道路材料的创新应用,形成“固废处置-材料生产-工程建设”闭环技术链条,有效解决工业固废和黄金尾矿弃置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土地占用等问题,为全省推广绿色低碳道路材料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交通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经测算,采用低碳胶凝材料稳定黄金尾矿技术方案,每公里道路可消纳工业固废约250吨、黄金尾矿约3100吨,降低工程造价近20万元(10m宽、16cm厚),实现“固废增值利用-工程降本”双重效益。
14新型高性能固废基胶凝材料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新动能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山东高速新动能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机场道路、地方公路等新建、大修及改扩建项目半刚性基层及底基层等场景的施工中,大力推广新型高性能固废基胶凝材料,具有规模化利用固废材料、生产胶凝材料过程中降低碳排放的特点,深入迎合创新、绿色、“双碳”理念。
固废基胶凝材料通过将研究开发的固废基胶凝材料应用于道路基层,不仅可以消耗大量的粉煤灰、矿渣等固废材料又可以减少工程建设对水泥、石灰等原材的需求,有效减低工程成本。同时,超缓凝胶凝材料具有缓凝时间可调的特点,可实现水稳基层的三层连铺,可缩短水稳基层施工工期50%,节约养护费用约0.9-1.0元/m2。
将固废基凝胶凝材料应用于公路工程不仅可以实现“以废促建”的固体废弃物绿色高附加值产业化推广的社会效益,还在道路工程中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通过示范项目应用,固废基胶凝材料相较于水泥相比,减少高温煅烧工艺,降低碳排放量800kg CO
2/t;价格周期波动与水泥一致,成本较水泥可降低2%-5%,经济效益显著,助力推动我省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15基于路域固废的高速铁路混凝土设计与应用典型案例山东省铁投集团济青高速铁路有限公司我国工业固废年产量超40亿吨,累计堆存量达600亿吨,综合利用率不足60%,存在资源浪费、环境风险双重压力。在“双碳”战略驱动下,针对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传统泡沫轻质土材料成本高、碳排放大的痛点,项目团队聚焦白泥、尾矿、电石渣等典型固废的高值化利用,开展多源固废协同制备绿色建材关键技术攻关,破解"固废消纳难、路基填料贵、工程碳排高"的行业困局。
团队提出了“元素配伍-微结构调控-性能优化”技术体系,构建了基于钙-硅-铝元素匹配度的多源固废调控机制,开发“填充效应强化+火山灰反应激发+纳米成核调控”的复合活化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多元激发剂复配工艺,成功研制白泥-粉煤灰-水泥、尾矿-水泥、电石渣-矿粉三大固废基胶凝材料体系。创新建立了“固废预处理-自动配料-发泡稳泡-快速浇筑”的工业化生产系统。
现技术已在潍烟高铁烟台西站等三大示范工程中规模化应用,实现了多种固废的消纳,减少天然材料开采,有效降低碳排放。三大示范工程的成功应用,进一步验证了固废基泡沫轻质土在“降荷载、控沉降、节资源、减排放”方面的综合优势,为交通、建筑等领域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解决方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领域5:交通基础设施运营期节能降碳
1城绿共融、泉脉流光——济南城市隧道群绿色创新实践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济南市道路和桥隧服务中心济南市早期建设的部分隧道因设计标准低、设施老化等问题,不仅隧道内环境压抑影响安全通行,高能耗设施也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相悖,改造需求迫切。作为落实强省会战略、推动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济南市启动城市隧道群综合提升工程,致力于打造兼具泉城特色与低碳内涵的城市交通新名片。
改造坚持“泉城特色、一隧一策”的理念,以开元隧道为典型示范,创新举措如下:一是精准治理病害,破解渗漏水难题,采用UHPC半套拱加固技术提升结构安全;二是改造节能灯具、建设分布式光伏,能耗更低隧道更亮;三是优化通行环境,首创视觉诱导示廓灯系统,加铺降噪路面、增设声屏障;四是融入泉城文化,打造“星空顶”隧道景观,侧壁以“佛山倒影”等主题彩绘展现地域底蕴;五是打破规范限制,通过断面改造实现长隧道非机动车安全通行。
案例打造了全国首个“星空顶+泉城蓝”隧道景观体系,建成省内首条非机动车可通行的长隧道,智慧管控平台实现15条隧道全要素监测,智能调控照明、通风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率。节省投资1.33亿元,事故率下降26.67%,降低噪音5-10分贝,实现通行舒适度、市民满意度、绿色低碳水平“三提升”。形成4项地方标准、2项省级课题等11项科创成果,为全国城市隧道更新提供“济南样本”。
2济南公交孙村光伏储能项目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济南公交集团积极响应《山东省“十四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规划》,于2024年8月在孙村综合维修基地启动光伏储能项目,并于2024年12月并网投运,旨在打造全省首个公交维保基地“零碳能源示范园区”,探索公交行业绿色转型路径。随着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传统公交场站面临高能耗、高排放的转型压力。
该案例通过创新能源利用模式,推动公交系统能源结构优化,对减少行业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以光伏发电与智慧储能技术为核心,构建“清洁发电+智慧储能+低碳运维”一体化体系,不仅实现场站能源自给率提升,降低运营成本,更开创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绿色转型新范式。以维修车间屋顶为载体,建设分布式光伏矩阵,采用高效单晶硅组件,装机容量达1.2MW;配套储能系统,配置先进电池储能设备;搭建微电网智能调度平台,实现能源实时监测与优化配置。通过“光储充放”一体化集成创新,形成能源高效利用闭环。
案例可实现年发电量约16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1523吨,节约标准煤512吨;年均售电收入37.55万元,降低场站用电成本60%,投资回收期约8.2年。项目成功验证公交场站向“产消者”转型的可行性,产生显著社会与经济效益。
3青岛市公共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践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在国家“双碳”战略驱动下,青岛市立足公交优先发展,以绿色低碳为目标,逐步构建起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随着地铁网络扩容,市民出行需求向“地铁+公交”网络化转型,为不断提升绿色出行便捷度和吸引力,青岛市深化两网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应用行业新技术,引导群众绿色出行,助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一是深化两网融合发展模式,市内五区地铁站点150米公交衔接率91.3%,开通35条“微循环”,创新开通高峰接驳线,绿色出行便捷性和吸引力不断提升。二是推广绿色技术应用,更新500辆小型纯电动公交车,应用车联网、智能驾驶辅助等新技术,小型化车辆适配公交线路,百公里节约燃料成本208元,实现节能增效。三是智数赋能绿色发展,全国首创地铁TACS全自主运行系统,实现列车自主进路、防护、自动驾驶,降低能耗2%-5%,缩减人员编制33%;推出地铁无网无电支付,提升应急支付能力。
通过两网融合、绿色技术应用和智慧赋能,青岛公共交通绿色转型成效显著,2024年公共汽电车满意度达95.1%,较上年提升4.3%;建成全国首个TACS示范线,节能降碳与运营效率双提升;小型公交“宝宝巴士”等创新实践获央视报道,形成可推广的低碳交通“青岛经验”,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4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空调系统节能降碳技术实践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在“双碳”战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机场作为大型公共建筑,传统空调系统能耗高、碳排放大,为实现机场空调系统节能降碳,青岛胶东国际机场 航站楼进行了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的探索。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航站楼践行“降低需求 + 高效供给”理念,多方面创新。空间上,高大空间采用以辐射地板为主要显热处理末端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减少冷热量浪费,抑制渗风,末端局部区域采用水输冷的工艺;能源站运用 12℃高温水蓄冷及供水技术,结合大温差输送系统,提升蓄冷性能,降低输配能耗;利用能源管理系统构建能耗模型,精准管控实现节能降碳;空调末端设计兼顾环境控制与旅客服务,在融合装饰设计基础上解决了气流分布问题。
航站楼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成效显著,保障了高大空间温湿度环境,相比同类型建筑空调系统综合节能率约 30%,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通过多项行业评审验收,荣获鲁班奖等荣誉,为我国大型机场航站楼空调系统绿色低碳运行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5青岛机场航班高效运行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机场航班高效运行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在“双碳”战略引领下,青岛机场积极响应国家及省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锚定民航行业双碳机场建设目标,聚焦机场运行效率提升与降碳协同,通过优化航班地面保障流程、减少能耗,为解决传统机场运行中机位分配粗放、靠桥率低、地面滑行冗余等痛点提供创新方案,为行业绿色转型树立标杆。
青岛机场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大运控”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业务创新发展。在航班综合保障方面,精细化地面保障人员到位时间标准,精准化航班入位时间,压缩航班过站时间,联动各方保障资源,提升航班正常率3.2%,减少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使用时长,降低燃油消耗;在飞行程序优化方面,对离场飞行程序进行优化,实现航空器进近距离减少5.7公里;在航空器滑行路径方面,联合空管部门动态规划不断缩减航空器地面滑行时间,降低地面滑行燃油消耗。在科学管控和精细化管理基础之上,创建了青岛机场协同决策系统,获得民航局最高A级评价。
通过不断实践,青岛机场运行效率显著提升,2025年第一季度航班起飞正常率95.67%,放行正常率97.91%,均位居全国千万级机场首位,运行效率的高效提升与节能降碳形成双向良好循环。后续,青岛机场将不断坚持智能化、绿色化双向驱动,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6烟台港交能融合零碳智慧汽车码头试点烟台市交通运输局山东港口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汽车码头分公司山东港口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汽车码头分公司是山东省内唯一的专业化汽车码头公司,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汽车码头岸端商品车转运无人化电动化作业,解决了传统商品车人工操作环境差、污染大、排放高等问题,成功入选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获得了港口“碳中和”认证,并积极申报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
为了替代传统商品车燃烧汽油或柴油作业模式,提高本质安全,汽车码头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费用509万元,软件开发费用400余万元搭建全场景、全要素的绿色智慧管控平台,创新性提出滚装码头零碳与智慧协同发展新模式,实施了新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绿色供给、智能化运输、智能立体车库等重点工程,建成了全球零碳智慧滚装码头新典范。
汽车码头实现了设备全部电能替代,100%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绿色电力100%自给,建成了“源网荷储”一体化港口、生态园林式港口示范样板,成功打造了净碳排放为0的零碳智慧滚装码头。码头周转效率提高20%,改善了操作环境,本质安全提升50%,可节省人工成本约1110万元/年,降低碳排放1384吨/年,碳排放成本13.42万元/年,以零碳智慧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7荣信港打造“园区--港口”零碳货运模式济宁市交通运输局济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在国家“双碳”战略驱动下,荣信港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清洁运输转型先锋,成功纳入交通运输部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单位之一。为破解港口作业高耗能、传统柴油运输污染严重等难题,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与清洁运输体系构建,率先探索近零碳港口建设路径。
荣信港引进近零碳道路运输车队、建设港口封闭性储煤大棚光伏发电项目,综合能源利用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全面实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费用2.48亿元,打造了“园区--港口”零碳货运模式。创新实施“光伏+电动化”双轮驱动模式,集约利用8万平方米堆场大棚顶部空间,建设单晶硅铝合金光伏系统,总装机容量2407.32kW,年均发电约300万kWh,形成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能源循环体系;引入江山6×4复合版282充电版等型号电动牵引车100余辆,同步配套建设港区8处、集团5处双插头智能充电桩,构建光能应用一体化闭环。
实现集团内部新能源车辆100%光伏绿电供能,项目累计年碳减排潜力0.4918万tCO
2/a,港口电网用电量下降60%,用车成本下降52%,搭建了全链条绿色低碳新能源运输场景,为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8基于光储驱动的绿色低碳物流园区山东港口集团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威海国际物流园威海物流园致力于将“零碳”理念融入园区规划和运营全过程,紧紧围绕绿色港口攻坚战略目标和发展定位,结合威海物流园占地面积、周边环境、低碳基础和碳减排潜力等因素,建设绿色能源、布局清洁设备、提高绿化面积,打造国内领先仓储类智慧绿色园区。
威海物流园以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效为核心,采用单晶硅光电转换技术,搭建约6万平光伏发电设备,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多元化试点应用,建设项目优先选用低碳施工设备和机具,全面实现“油改电”,大力推动电能、LNG、氢能等能源替代工作,有效促进公司生产经营能耗的“去碳化”,利用科技化、数字化手段,打造了出入智控、智慧安防、智慧能耗等管理模式,减少货物转库和翻倒,减少货物在园区的运输路程,降低设备重去重回作业比例,严格控制园区运输机械碳排放,努力提高减排自主力度,实现园区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威海物流园低碳园区项目每年可发电量680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244t,年均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204t,减排二氧化碳6779吨,减排氮氧化物102t,光能发电电量自消纳率达到 28%,余电可并网销售,通过园区的绿色低碳管理模式可实现降低用电成本10%~20%;降低用能污染物及碳排放量50%;园区绿色能源占比27%,构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园区框架,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三提升。
9山东高速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践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交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10%左右,其中道路交通在交通全行业碳排放中占比80%。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传统行业迫切需要加快绿色发展转型。
山东高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充分挖掘高速公路沿线资源,深入探索交能融合,因地制宜发展路域光伏,探索建设零碳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绿色交通服务能力。公司累计建成路域光伏662MW,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建成全国首个规模化高速公路边坡光伏项目,编制发布全国首个边坡光伏地方标准,填补行业空白;积极推进济南东零碳服务区、济潍零碳高速公路、济菏高速改扩建零碳项目等建设,成功探索出零碳服务区和零碳高速公路建设模式;建成分布式云储能80.4MW/161.3MWh,投运收费站充电站62座、230把枪,显著提升了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和绿色交通服务水平。
山东高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系列创新举措,有效盘活了高速公路沿线路域资源,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保障交通运输绿色用能需求,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蹚出了交能融合发展的“山高路径”。
10济青中线济潍段零碳运营高速公路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济青中线济潍段积极贯彻绿色运输发展体系建设要求,依托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打造零碳运营高速公路,为推动高速公路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提供示范借鉴。
为解决高速公路零碳运营的关键问题,济青中线济潍段提出了零碳高速公路总体架构,解决了高速公路碳排放精准核算、路域光伏高可靠融合建设、能源高效转化和源-荷协同控制、高速公路运营提效降碳等系列难题,建立了高速公路“源网荷储管”微电网及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研制了能源路由器等系列装备,通过构建碳排放综合管控、可再生能源利用、智慧能源网运行、近零能耗建筑节能、污废资源化处理、林业碳汇提升六大系统,实现自身运营期范围一和范围二的“净零”排放,建成了全国首条零碳运营高速公路。
项目构建了高速公路零碳运营技术框架和评价体系,攻克了路域光伏微电网关键技术,突破了高速公路运营设施和车辆通行的增效减碳技术,实现了济潍高速运营期碳排放自我中和。相关技术经多位院士、专家评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2024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1济菏高速——改扩建零碳高速公路新实践山东高速集团齐鲁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齐鲁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践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理念,自济菏高速改扩建项目自启动以来,深入推动交能融合发展,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与措施,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碳排放有效控制,将济菏高速改扩建项目建成为零碳高速,为后续高速改扩建工程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济菏高速改扩建项目结合自身特点,重点打造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节能降碳系统和零碳综合管控系统”三大系统工程,并实施了新能源发电、地源热泵、储能聚合、近零能耗建筑、离网微光照明、林业碳汇等多项关键举措。从经济效益来看,全线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0兆瓦、年发电量3300万度,在实现全路段零碳运营的同时,还可创造稳定的绿色经济效益。
经测算,改扩建后,济菏高速运营期内年均碳排放量约1.36万吨,通过减排、增汇、清除等措施实现的年均碳减排量约2.25万吨,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净值均小于零。
12蓬莱收费站——零碳智慧收费站的绿色低碳创新实践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烟台发展有限公司在国家大力推行“双碳”战略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作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迎来绿色低碳、数智赋能发展新机遇。收费站作为高速公路的门户节点和典型用能场景,在节能降碳和智慧化提升方面亟需转型。山东高速烟台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山东高速集团多加权属单位,对蓬莱收费站进行系统性改造升级,实现“零碳+智慧”运营的融合互促与协同发展。
该项目对蓬莱站进行了集“风、光、储、充、地热一体化建设、综合管控、智慧收费”的改造升级,太阳能、风能、储能、地热能多种新能源协同供能,满足站区用能需求;研发“智慧中枢”综合管控平台,实时监测站区设备能耗状况及碳排放情况,实现对能源的精准管控、调度;同时通过“利旧新增”的方式对收费站进行智慧化改造升级,实现ETC预交易、云值机特情远程处置等功能。
蓬莱收费站内新能源发电系统每年可产生175万度绿电,减少碳排放1200余吨;车道通行效率提升10%,特情处置效率提升30%,每年可节省电费及人工成本共约52万元。2024年底,蓬莱收费站被中国公路学会中公通达认证中心确认为全国首个零碳智慧收费站并颁发证书,为其他收费站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转型、创新提升贡献了可复制推广的“烟台经验”。
13山东高速鲁南高新物流产业园零碳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鲁南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自国家“双碳”目标发布以来,山东高速鲁南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思路,在鲁南高新物流产业园充分利用物联网、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园区建设费用10亿元,创新性提出了“1+3+N”零碳冷链园区发展路径,建设全省首个冷链零碳物流园区。
为进一步解决冷链物流活动中的高排放、高耗电难题,园区建设零碳冷链物流基地,综合降低全链条能耗水平,最终实现冷链的零碳排放,形成可推广的“零碳冷链”技术集成方案。聚力能源、应用、数字化转型三个重要抓手,在传统冷库基础上,配套建设“光储充一体化”清洁能源体系,集成8.35MW光伏、4MW/8MWh储能系统及100个充电桩。通过能源综合管控系统,对设备运行和碳排放的智能化管控调度,实现园区运营碳中和。
产业园内新能源设施年发电量约900万度,满足冷链及其他用能设备80%用电需求;储能系统通过谷电储存、峰时释放实现用电成本降低35%;新能源车桩协同年减排二氧化碳8600吨。园区已实现零碳供能,形成零碳“生产-存储-消纳”生态闭环。
14“运营期负碳+全过程零碳”服务区—临滕高速探沂服务区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是交通运输行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山东省将其作为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山东高速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为实现服务区从运营阶段零碳排放向生命周期全过程零碳排放的更高目标,着力打造“低碳建造、负碳运营”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实践样本。
公路探沂服务区施工阶段综合选用绿色建材,采用永临结合、电气化机械等低碳建造方法,有效减少碳排放;运营期间通过被动式节能技术如围护结构保温和气密性增强,以及主动式节能技术如高效冷热源设备和热回收系统,显著降低能耗;应用1.5兆瓦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开发智能管控平台集成了智慧用电、智能设备控制和智能照明等系统,提升运营智能化水平。同时,探沂服务区建筑节能性能达到超低能耗建筑要求,年用电量由107.83万度降低至96.27万度,节能率10.72%;光伏年发电量199.98万度,远高于服务区年用电量,每年减少碳排放1259.6吨。
经测算,探沂服务区全生命周期净碳排放量为-1125.3吨,为行业全过程零碳服务区建设提供了技术应用示范,进一步助力我省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
15临临高速沂南西“风光地热”多能互补零碳服务区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近年来,为积极贯彻绿色运输发展体系建设要求,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山东高速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从基础理论、实施路径、规划设计、施工工艺、设施设备、要素保障等全过程开展深入研究,围绕“创新+减量”的思路,坚持“CO2-ZERO”的建设理念,加快先行先试和建设步伐。
沂南西服务区依托临淄至临沂高速公路项目,以“低碳建造、零碳运营、智慧共享”为服务区全过程建设思路,投入零碳专项资金以及专门的科研课题经费。通过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零碳智慧管控、污废资源化处理、林业碳汇提升等五大系统,率先建成山东省内新建“零碳”服务区。创新性构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及储能优化的综合能源互补利用,以及光储充多设备联合运行的交直流微电网系统,实现绿色电力利用最大化。同时,丰富超低能耗被动式综合楼“零碳”多场景应用,创新引入了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研发应用了生物滤塔污水处理等绿色技术,并计划搭建智慧能源及碳资产综合管控平台,实现“零碳”全景展示和碳排放智慧管控。
沂南西服务区预计年均新能源发电143.4万kWh,碳减排量为935tCO
2,净碳排放-109tCO2,实现由“零碳”向“负碳”转变,在零碳服务区建设上形成了具有可推广性的“风光地热”多能互补关键技术方案。
16清河绿港 低碳启航——小清河绿色低碳港口创新实践案例山东海洋集团山东海河港口有限公司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山东海河港口有限公司将小清河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作为践行“双碳”战略的关键举措。其必要性在于破解传统港口高耗能、高排放困境,通过清洁能源替代、创新生产工艺等手段降低碳足迹;其意义在于构建“河海联运”绿色运输走廊,推动运输船舶电动化、岸电普及化、新能源推广利用及清洁能源作业机械设备应用等技术创新。
山东海河港口有限公司通过引入清洁能源、优化生产流程等创新举措,实现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效水平的提升,进一步降低了港口的能耗和排放。引入基础建设资金2200余万元,用于小清河沿线港口岸电、充电桩及分布式光伏建设。创新性应用全省首创长距离拖缆、多点快速转场、直流供电、变频调速电动装载机。
通过上述举措,小清河沿线港口实现已竣工泊位岸电100%普及应用,新能源车辆充电站的使用及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在港口的自发自用,港口用电成本每年约节省60000余元。升级后的低碳节能装卸设备,可实现整车设备造价降低10余万元,并有效提升其经济性,五年可节省相关费用100余万元。小清河绿色低碳港口建设将全面带动临港产业的低碳转型,形成“港口-城市-流域”协同减排示范,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为内河港口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样板。
17京杭运河山东段主航道多梯级船闸联合调度项目山东海洋集团山东水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京杭运河山东段主航道多梯级船闸联合调度项目积极响应《山东省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针对传统船闸调度效率低、能耗高、技术受制于国外厂商等问题,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内河航运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多梯级船闸协同调度,破解航道“卡脖子”难题,提升“黄金水道”效能,助力区域经济与长三角经济带高效衔接。 
项目以船闸运行控制与调度管理系统深度融合为核心,集成北斗定位、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构建智慧调度平台,重点实施三方面举措:一是突破硬件及组态软件国产化替代,自主研发率达80%以上,降低技术依赖;二是搭建专用工控网络,实现韩庄以南三个梯级三座船闸远程集中控制与协同调度;三是整合船舶身份识别、电子航道图等系统,实时监测船舶动态并规范过闸行为。
项目建成省内首个船闸指挥调度中心,优化岗位配置35%,推动船闸少人化运行。实施后单座船闸管理成本降低35%,运行能耗减少10%,船舶平均待闸时间缩短35分钟,过闸效率提升10%,闸室利用率由60%提高至80%。年保障4.3万艘次船舶高效通行,为打造“港、航、船、闸、货”五位一体的智慧物流体系奠定基础,以绿色低碳赋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领域6:绿色出行碳普惠应用
1国家“双碳”战略下轨道交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青岛地铁集团坚持数字化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项目支持,深度融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及交通部交通强国绿色低碳专项试点任务。为进一步推进节能降碳、提高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效能,青岛地铁从技术创新、科研示范、绿色出行等多维度深化实践,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通过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实现列车运行自主化控制,研发了TACS系统,创新性地提出了“车车通信”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打破系统之间的专业界限,实现车辆与信号深度融合。引进院士团队,研发了飞轮储能系统,这是行业内首台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W级飞轮储能装置。同时打造轨道交通装配化集成建造体系,创新碳普惠平台及出行低碳场景应用,提升轨道交通出行分担率。
我国第一条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示范工程,多项工作实现“从
 0  1”的历史性跨越,生产运作和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故障率降低 15%,核心系统可靠性由99.99%跃升至 99.9996%。通过绿智技术应用,青岛地铁6号线累计实现节约电能1751万度。在装配式车站方面与传统现浇结构车站相比,单个标准装配式车站能节省钢材约800吨、木材800立方米,实现车站施工废弃量减少50%,减排18%。
2碳积分:为城市幸福畅行“加分”临沂市交通运输局临沂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临沂公交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全民参与的碳普惠应用场景,首次搭建线上线下“碳积分”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个体减排行为量化变现,为城市探索绿色出行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024年9月份,临沂公交APP上线“低碳出行”功能板块同步启动碳积分活动,建立个人碳积分账户系统,用户通过乘坐公交车等低碳出行方式获取积分,并全部转换为商品或服务在APP低碳商城上架,创新性接入本地餐饮品牌、游玩景区商家,提供专属绿色消费券,向社会投放节能减碳激励,打造“政府引导+企业联动+公众参与”的碳积分生态模式,为乘客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激励与回报,形成企业、公众、环境三方都受益的健康体系。
“碳积分”平台突破单一出行场景限制,通过数据联通和商业生态整合,逐步打造覆盖“衣食住行游”的全链条碳普惠网络。截至2024年底,临沂公交APP累计下载量超60万次,注册用户10万人次,碳积分活动参与人数3000余人,参与者人均公交出行频次提升3.2次/月;产生积分60余万分,兑换消费10余万分,绿色消费券核销率达100%。碳积分机制通过构建“减排即收益”的正向循环,既破解了绿色出行“叫好不叫座”的困局,又激励更多市民参与绿色出行低碳实践,更培育出全民参与的气候治理新生态,为城市交通从“效率优先”向“低碳共生”的时代跨越贡献公交力量。
3实施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助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升级菏泽市交通运输局菏泽市农村公路服务中心近年来,在交通物流降本增效背景下,菏泽市农村公路服务中心从政策引导、技术赋能、网络优化、信息整合、设备共享、数智升级等多方面入手,以系统性降低城乡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为目标,初步探索出了绿色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为实现城乡交通运输绿色、数字、低碳化转型提供了发展思路和应用支撑。
本项目以绿色低碳、节约环保、便捷高效为理念,提出将公交、快递、企业、群众、政府等多方资源进行整合,依托现有设施打造“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并进行了网络优化。研发一种具有小件快运、普通快递转运功能的电动多用途公交车,为沿线镇村群众提供小件快递寄取服务和城乡快递转运服务。开发一款应用软件,实现客货邮全流程智能管理和信息共享。
本项目已在菏泽市巨野县、成武县、鄄城县推广使用,有效破解了农村百姓出行、物流配送、邮政寄递三个“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新能源和数智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显著降低了单独物流车辆进村频次及行驶总里程,单次配送可减少燃油消耗和碳硫排放40%,群众寄发成本降低25%—35%,快递寄递时效提升30%,实现了公交、快递、客户、政府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局面,全面提高了城乡综合运输效益,扩大社会物流降本增效空间。
领域7:行业绿色低碳治理能力建设
1创新治理模式 赋能绿色发展——青岛市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体系建设实践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实施背景下,为解决青岛市交通运输行业能耗统计监测机制缺失、管理决策数据缺乏等问题,青岛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建设了青岛市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体系,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创新构建“四大体系+一个平台”运作模式,形成覆盖行业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的流程闭环。
平台体系通过指标、统计、监测及运营管理制度四大支撑体系,实现公交、出租、地铁、港口等9大主要用能领域的数据监测和统计管理;通过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实现行业能耗与碳排放的实时跟踪管理与系统核算分析,支撑行业管理。
平台体系运行八年以来,行业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库日益完善,为《青岛市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方案》等十余项节能低碳政策提供了丰富数据资源,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水平持续下降。该平台体系作为全国同类城市及全省16地市中首个投入运行的技术水平领先、研究范围广泛、指标设计完善的绿色交通专业性管理服务体系,为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实践样板。
2船舶岸电减排新范式 数字化平台赋能绿色港口建设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市运输事业发展中心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及绿色港口建设政策指引下,青岛市积极贯彻《青岛市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针对港口船舶污染防治的迫切需求,探索以数字化手段推动绿色航运发展。作为省内首创的岸电管理平台,青岛港岸电数据平台旨在通过智能化监测与数据分析,破解传统港口污染防治中信息分散、监管低效的难题,为绿色港口建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平台以研发覆盖96个泊位的岸电设备实时监测。通过三级功能架构(岸电建设、使用、数据展示),实现泊位数量、设备状态、用电时长及能耗等基础信息的“一张图”可视化呈现。系统具备数据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全景感知能力,支持多维度统计与智能预警,为行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试运行期间,平台已累计减少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超500吨,显著提升港口绿色低碳治理水平。通过数据支撑,行业管理部门可精准掌握岸电使用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绿色航运政策落地。平台作为省内标杆案例,为全省港口污染防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助力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3虚拟电厂驱动下公交充电桩智能有序充电与低碳运营烟台市交通运输局烟台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在“双碳”战略与绿色交通发展的时代要求下,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与电网协同优化成为行业难题。传统公交充电模式存在电网负荷不均、能源浪费及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亟需革新。烟台公交集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依托烟台市数字化虚拟电厂,开展公交充电桩智能有序充电与低碳运营项目,为城市公交绿色转型探索新路径。
项目从技术、管理、实施三层面创新突破。技术上,融合5G、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充电桩数据,精准预测充电需求;借助智能调度算法,依据电网负荷、电价信号及可再生能源出力,动态优化充电时段与功率。管理上,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深度参与电力需求响应与辅助服务市场,巧用峰谷电价差降低成本。实施中,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广”策略,率先在12个公交场站开展示范应用,稳步扩大覆盖范围。

经济效益上,首批试点场站前4个月收益超20万元,年填谷收益预计超70万元,运营成本大幅下降。电网优化方面,系统调节能力达8.834兆瓦,有效削峰填谷,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环境效益突出,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000吨,显著提升清洁能源消纳率。该案例为全国公交行业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对推动交通领域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4构建24小时非现场治超网络模式烟台市交通运输局莱阳市交通运输执法监察大队车辆超限超载是道路交通领域的顽瘴痼疾,对道路桥梁、交通安全和运输市场秩序造成了极大危害,治理超限超载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辖区货车超限超载治理能力,克服传统公路治超手段单一、打击力度有限等不足,莱阳市交通运输局坚持“科技先行”,利用“互联网+”优势,大力推进治超非现场执法新模式,全力提升交通执法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规划投入2900余万元,建成10处非现场执法治超点位,覆盖2条国道、4条县道,是烟台市域内首创项目。变“人治”为“技治”,采用不停车称重和电子抓拍系统采集超限超载车辆违法信息,并立案调查处罚,同时联合公安交警部门利用天网数据,精准打击货车遮挡号牌违法行为,创建了以“10处治超点位、1个信息平台、1个运行模式、1套执法流程”为支撑的科技治超体系。
实现了从“严处重罚”到“科技震慑”的转换,提升了交通执法效能,超限超载行为得到有效监管。非现场执法点位启用后,相关路段超限率下降95%,非现场超限5%以上的车辆超限率稳控在0.13%以下,打造出一套智慧、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交通执法体系,全力营造了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运输环境。
5跃进港创新全国内河数智化AI“电子煤棚”济宁市交通运输局济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跃进港以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现代化”港口的要求,积极争取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中国港口协会内河港口科技创新项目。为了进一步解决港区散货堆场扬尘管控区域大、作业面多,传统的喷淋水柱降尘效果差、人力物力投入较大等问题,推动扬尘治理管控绿色化、智慧化升级。
跃进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建模等先进技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费用400余万元,建成全国内河首个数智化AI“电子煤棚”,实现了堆场上空激光雷达进行全域扫描探测,堆场内部及周边 PM10、TSP粉尘监测。创新性提出以堆场内TSP监测和高杆喷雾联动治理为“柱”,以高空雷达粉尘监测与治理为“顶”,以场界粉尘多维度云监测与治理为“墙”的扬尘管控模式,最终实现堆场作业少起尘、起尘快治理、扬尘零外溢的目标。
案例实现了喷淋抑尘“点、线、面”全方位控制,可节约水资源约1.2万吨/年;取代传统移动柴油雾炮车约7-10台,年碳减排量17.57tCO
2;年节约人力、生产成本约130余万元,以绿色环保、低碳运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6零碳高速云控平台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双碳”战略推动下,交通行业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为进一步解决高速公路能耗与碳排放问题,山东高速信息集团以零碳运营为导向,依托济青中线智慧高速项目,全力打造“零碳高速云控平台”,推动交通行业绿色治理能力升级。
项目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投入资金550余万元,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智慧高速云控平台。创新性提出 “云管边协同精准能碳管控” 技术思路,在整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基础上,建设了涵盖可再生能源利用、零碳智慧能源网等六大系统的综合管控体系。引进直流远供、环网控制器等关键技术设备,创建了路段级能源自洽、多源协同的零碳高速运营模式,实现对高速公路运营期全时、全域、全覆盖的碳足迹跟踪与碳排放监控。
平台在济潍高速的成功应用,助力实现年均碳减排量约6.1万吨,济潍高速每年均可实现零碳运营,预计运营期总碳减排量约152万吨,实现总体可持续零碳运营。同时,平台通过智能调控储能,减少市电使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其建设提高能源板块发展效力,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减少污染排放。此外,项目获多项权威认可,形成可复制的零碳高速标准化方案,为全国交通行业绿色转型提供示范。
7“开放式”智慧零碳收费站—滕州东收费站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双碳”战略推动下,交通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亟需开展绿色转型。收费站作为人流、车流集中的场所,站内能耗控制、减排降碳始终是收费站管养的关键问题。因此,探索收费站交能融合实现路径可大大提升公众出行品质,有效降低管养成本。
山东高速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在滕州东收费站利用收费天棚、车棚和房顶等空间资源布设光伏,建设“光储充用”一体化系统,打造成省内首个集光伏发电、储能、充电、智慧管控于一体的新能源补给站,所发电能满足全部运营管理需求,还可为新能源车主提供充电服务,开启收费站“零碳”建设运营新模式;此外,滕州东收费站还增设“光储充检”充电站、绿色景观廊道等对外服务区域,放大社会服务功能、推广绿色低碳出行。滕州东收费站获CCPC颁发的高速公路零碳收费站评价证书。
滕州东收费站通过设置分布式光伏、充电桩、智慧箱变和智慧能源管控平台等,打造成为集光、储、充、用于一体的新能源补给站,所发电能满足站内全部运营管理需求以外,还可为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提供绿电就地直充服务,让新能源车用新能源电,真正实现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