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州市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部署,聚焦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以“双段长+网格化”机制为核心,以智慧平台和样板段建设为支撑,探索出“科技赋能、路地协同、生态提质”的治理新模式,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的“德州方案”。
一、高位统筹,构建路地协同治理体系。德州市将铁路沿线综合环境治理纳入交通强国重点任务,建立“市级统筹、县级落实、部门联动”三级架构,在7条铁路417公里线路推行“双段长+网格化”模式,200余名网格员划片包干。2023年以来召开推进会12次,解决跨区域隐患35项,实现治理责任全覆盖。
二、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监管创新标杆。2025年与中国铁塔合作,依托90余座铁塔升级 “智慧交通信息平台”,部署智能算法实现隐患“发现即处置、当日必清零”。在极端天气等场景中,成功预警并快速处置多起高风险隐患。“铁塔视联+平台派单+网格处置”模式使隐患处置效率提升60%,推动治理向智能预警转型。
三、样板引领,塑造畅安舒美铁路风貌。德州市以京沪铁路为轴线,打造“一线四区”特色样板段,推动安全治理与景观美学深度融合。一是工业遗存活化与生态休闲融合样板段(德城区)。投资530万元改造废弃铁路专用线,建成“拾忆园”铁路主题公园,植入火车头、绿皮车厢等工业元素,车厢改造的“明德书屋”陈列2000余册图书及铁路藏品,成为文化地标。同时,在京沪铁路沿线种植桃树、梨树3万余株,搭配乔木灌木1000余株,形成“春赏桃花、夏享绿荫”生态长廊,拆除违建50余处,实现生态与文化双提升。二是生态经济双赢模式样板段(平原县)。创新“零地租+大户承包+苗圃式绿化”机制,在京沪铁路城区段6公里引入4家绿化企业,签订20年期合同,免收地租开展市场化育苗。已完成750亩绿化,栽植20余种苗木,政府零投入实现生态提质,企业年均收益超百万元。三是铁路沿线微更新与民生服务样板段(禹城市)。将铁路桥垃圾场改造为禹欣“口袋公园”,栽植50余种花木,硬化路面4000平方米,配套休闲设施。在京沪铁路5.7公里路段栽植金叶榆、北美海棠6400余株,铺设小龙柏800平方米,形成“四季有景”景观带,兼顾隐患治理与民生需求。四是铁路文化与自然景观立体融合样板段(齐河县)。打造7万平方米城东铁路公园,集成漫步道与防护林;依托老津浦铁路桥打造“长桥远眺”复古景观,结合高铁穿黄河场景设计“银龙掠影”广场。在京沪铁路3公里景观带栽植 10万株苗木,串联玉带湖风景区,形成“铁路穿景过”的立体景观廊道。
四、成效显著,实现安全生态双维提升。一是安全防线显著加固。2023年以来,轻飘浮物挂网数从24件降至15件(降幅37%),环境隐患总数从1884件降至215件(降幅88%),连续三年未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铁路责任事故。二是生态品质全面提升。累计新增绿化面积超13万亩,建成铁路主题公园6处、特色景观带12条,铁路沿线绿化覆盖率提升至92%,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生态窗口。三是治理模式示范推广。试点经验向石济客专、德龙烟铁路等6条线路延伸,同步制定《铁路沿线安全环境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规范》地方标准,推动治理体系标准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