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
首页 |
|
山东沿海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腹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山东沿海港口发展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
一是港口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山东沿海形成了以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为主要港口,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总体布局,青岛港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日照港石臼港区、岚山港区,烟台港西港区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大型综合性枢纽港区。拥有全球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LNG码头、集装箱码头和邮轮专用码头。截至2021年底,20万吨级及以上大型泊位达到25个,规模位居全国沿海首位。二是港口运输服务体系日趋完善。2021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447万TEU,其中原油、铁矿石、铝矾土、粮食年进口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3、1/4、2/3、1/5。形成了集装箱、油品、矿石、煤炭、粮食、商品汽车、邮轮、滚装等完备的客货运输系统,公路、铁路、管道等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三是港口海陆双向开放不断扩展。坚持陆海联动、统筹发展,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累计开通集装箱航线320余条,其中外贸航线230余条,航线数量位居我国北方港口第一位。陆向建陆港、开班列,发展过境运输,开辟内陆港26个、班列76条,海铁联运箱量连续保持全国第一。四是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山东成为交通运输部确定的首个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省份,青岛港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技术水平和装卸效率全球领先;先后建成投产青岛港集装箱智能空轨系统、日照港顺岸开放式集装箱码头、烟台港原油管道智脑系统等一批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项目。绿色港口建设全面起势,加快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清洁用能占比达到55%;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建成跨区域、多港区统筹联动的大气环境智慧管控平台。五是港口一体化融合发展迈入正轨。2019年,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沿海港口资源整合,组建省港口集团,开启了山东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改革三年来,省港口集团吞吐量连跨三个亿吨台阶、突破15亿吨,集装箱量较成立时增长25.8%、突破3400万TEU,增幅连年超过全国沿海港口平均水平。
对标国家战略要求和世界一流港口建设目标,山东沿海港口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港口基础设施供给结构需进一步优化。部分港口功能布局不尽合理,港口集疏运体系仍需优化,重点枢纽性港区的铁路、管道等集疏运通道建设有待完善,部分港区疏港铁路支线配套建设滞后。二是智慧绿色港口建设需进一步增强。全省港口智慧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港航服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度不高,绿色生产、安全应急管理亟待系统提升。三是港口综合服务功能需进一步拓展。港航产业链较短,商贸物流、供应链服务、现代航运服务、旅游休闲等高端新兴业态发展不足。四是港口开放融合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全省沿海港口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口岸营商环境仍需优化,通关效率、通关成本、监管方式创新等方面还存在短板,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还需提升。五是港口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进一步推进。港口深度融合管理体制、资源要素保障机制、统计监测制度和港口发展政策需进一步完善,港口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山东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重大机遇,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战略叠加优势凸显。
新时代山东沿海港口发展面临新的更高要求。一是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调整,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生效,要求山东沿海港口提供更大战略支撑,提升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地位和国际物流供应链枢纽功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和现代化航运服务能力。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要求山东沿海港口进一步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便捷出海通道,以全省沿海港口一体化协同发展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构建和谐港城关系。三是山东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要求沿海港口着力优化供给布局,促进港口间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化重点货类运输系统,完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四是我国加快交通强国和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山东打造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要求沿海港口全面提升绿色、智慧发展水平,节约集约利用港口资源,推进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加速推进港口科技创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发展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化水平,培育发展新动能。
1. 总体趋势
腹地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山东沿海港口吞吐量发展趋势与腹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相适应,总体特征表现为:一是港口吞吐量发展进入高基数上的中低速增长阶段。港口腹地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导致单位GDP产生的货运需求有所下降,沿海港口货物吞吐总量仍呈上升趋势,逐步由中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过渡。二是港口需求结构将持续调整。传统生产资料运输需求逐步趋稳,大宗能源、原材料保持稳定,原油、成品油等液体散货有望实现结构性增长;生活性物资运输量平稳增长,集装箱运输将保持稳定增长,邮轮客运、LNG、滚装汽车有较大发展潜力。三是港口功能拓展带来的增量可期。铁水联运、河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沿海港口在货物中转、集拼和国际分拨配送、贸易、金融、航运服务拓展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定量预测
预计2025年、2035年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总量分别突破20亿吨、24亿吨,2021~2025年、2025~2035年年均增速分别超过3.0%和1.8%。2025年、2035年山东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4000万TEU、5000万TEU,2021~2025年、2025~2035年年均增速分别超过3.8%、2.3%。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工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为目标,坚持全局统筹、因港制宜,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陆海联动、开放融合,坚持智慧赋能、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可靠,着力推动山东沿海港口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全力打造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特色突出、全面领先的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为山东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积极力量。
全局统筹、因港制宜。全面推进全省港口一盘棋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条块分割,做好规划衔接、资源整合、协同管理、分类指导,依据各地经济产业特色,优化配置岸线资源,统筹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强化核心枢纽港地位,形成层次清晰、优势互补、错位协同、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提升山东沿海港口整体竞争力。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推进跨地区资源要素整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坚持增强规模影响与提升服务品质、优化存量供给和扩大优质增量、拓展服务功能与补齐短板环节并重,推动港口发展的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全面实现港口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陆海联动、开放融合。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港口开放合作,围绕港口枢纽打造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网络,持续提升口岸服务效能,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统筹港口、产业、城市资源高效配置,实现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增强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涉海高端服务业,推动从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和金融港升级。
智慧赋能、绿色发展。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化港口系统和智慧物流体系,构筑港口发展新动能;坚持绿色发展,强化污染防治,促进低碳循环,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港口生态环保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人为本、安全可靠。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强化本质安全,严格落实港口安全生产责任,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港口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能力,打造平安港口。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点。发挥山东沿海港口位于“一带一路”海陆十字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坚持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加快构建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一带一路”合作新平台,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将沿海港口打造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开放门户。依托山东沿海港口,为黄河流域等广大中西部地区提供面向亚太及全球的更经济高效的出海口,促进黄河流域等中西部地区加速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先行、做好引领,成为中西部地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开放的重要门户。
建设山东现代化强省的有力支撑。放大山东沿海港口汇聚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平台作用,推动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航运、贸易、金融等要素向港口枢纽集聚,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壮大,谱写向海图强新篇章,使沿海港口成为山东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和率先建成现代化强省的有力支撑。
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枢纽。对标对表世界一流港口,大力推进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利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开放平台赋能港口创新发展,持续改善口岸营商环境,全面增强国际物流供应链的枢纽功能和资源配置能力,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枢纽港。
1. 近期目标
到2025年,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港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转变的基础更加坚实。青岛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港口,港口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日照港、烟台港加快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形成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潍坊港、威海港、东营港、滨州港为补充,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特色突出、全面领先的现代化港口群。
港口规模实力持续增强。形成一批大型化专业化深水泊位和世界先进的智能绿色集装箱港区,港口基础设施能力保障充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亿吨、4000万TEU,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智慧绿色安全发展水平大幅提高。深化5G、北斗、物联网等港口场景应用,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港车协同的智能化系统初步形成,智慧物流加快建设。设施齐备、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形成,建成清洁低碳的港口用能体系,港口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港口安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港口枢纽服务能级显著提升。创新港口作业和管理模式,运输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港口服务效率全面提升,口岸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港口泊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完备的重点货类运输体系。以港口枢纽为核心的国际中转、多式联运加快发展,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海陆双向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形成通畅高效的陆海运输网络。
港产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加快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港口要素资源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港航物流服务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现代航运服务平台、临港产业发展平台,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和港口经济贡献水平显著提升。
2. 远期目标
到2035年,全省沿海港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跃升,建成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青岛港跻身世界一流港口领先行列,引领全球港口绿色发展、智慧发展,烟台港、日照港总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到2050年,形成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港口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山东全面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当好先行。
表1 山东沿海港口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 2021年 | 2025年 | 2035年 | 属性 |
一、规模实力 | ||||
1.货物吞吐量(亿吨) | 17.8 | >20 | >24 | 预期性 |
2.集装箱吞吐量(万TEU) | 3447 | >4000 | >5000 | 预期性 |
3.外贸航线数量(条) | 233 | 278 | 320 | 预期性 |
二、智慧绿色 | ||||
4.5G、北斗、区块链、无人驾驶、远程操控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场景数量(个) | 30 | >40 | >60 | 预期性 |
5.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占综合能源消耗比重(%) | 55 | >60 | >80 | 约束性 |
6.集装箱、客滚、邮轮、3千吨级以上客运和干散货泊位具备岸电比例(%) | 50 | >60 | 约束性 | |
三、枢纽服务 | ||||
7.桥吊台时效率(TEU/小时) | 28 | >30 | 预期性 | |
8.集装箱泊位专业化率(%) | 75 | >80 | 预期性 | |
9.港口集装箱业务单证电子化率及线上办理(%) | 85 | 100 | 预期性 | |
10.集装箱中转比例(%) | 17 | 18 | 23 | 预期性 |
11.集装箱海铁联运比重(%) | 6 | 10 | 12 | 预期性 |
四、港产城融合 | ||||
12.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指数排名(青岛) | 全球 第15位 | 全球 前15位 | 全球 前10位 | 预期性 |
13.港口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 | 12% | 14-16% | 预期性 |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