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化信息化管理。推动“大数据+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构建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应急指挥体系。依托“鲁运通行码”做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工作,确保注册比例达到100%,危货作业驾驶员人手一码、持码上岗。加强全市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电子运单管理,每月对电子运单车辆覆盖率排名后10位的企业通报其主管部门,督促问题整改。加强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控,利用市联网联控平台,每月抽查量不少于6000台,遇有重大节日抽查比例增加1倍。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引导市域内高等院校精准对接交通运输企业,开展大型货车驾驶人职业教育,探索建立“交通运输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部门推动”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部门+工会+院校+企业”多方合作模式,在全市组织开展“送教上门”活动32场,对全市6489名危货运输车辆驾驶员进行安全培训,采取“线上+线下”“场内+场外”等方式,共举办各种安全讲座、警示教育2339场。三是强化信用管理。加强“两客一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全过程动态管理,依法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去年以来,累计对236家交通企业安全生产信用等级进行调整,将1家严重失信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清理出运输市场。四是强化现场勘查。全面梳理全市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基本情况,确定20家大件运输重点货运源头单位,强化大件产品出厂管理。建立大件运输联系协调制度,及时展开现场核查、线路勘察、方案评审等工作,积极做好大件运输车辆安全通行服务。去年以来,共完成跨地市Ⅱ、Ⅲ类大件现场核查190余件。五是强化督导检查。成立巡查督导综合协调组和5个行业督导组,每月组织开展1次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督导检查,每月通报巡查督导情况,将通报结果与区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生产年度评价工作相挂钩,有效推动安全生产政策措施和责任落实。六是强化企业日常监管。坚持日常监督检查与重点领域和重点时段、重点季节执法监管相结合,构建常态化管理与集中性治理相结合的防控机制,对企业进行人员管理、风险管控、应急预案等各方面的检查排查,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