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初光先照,就有了日照;日照东岸巨港出,便成了传奇。
港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始终有着沉甸甸的分量。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将山东考察的第一站放在了山东港口日照港,详细听取了山东省港口发展建设和山东港口日照港规划布局情况,肯定了山东港口日照港货物吞吐量的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
汇聚奋斗者艰苦斗争的心血,仅用四十余年由荒滩走到世界级大港;投身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转“角力”为“共舞”;作为港产城融合的纽带,在“双向奔赴”中相互成就;以“智慧”与“绿色”作为特色标签,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年轻5亿吨大港”……山东港口日照港这位“80后”是如何从零起步成就非凡?我们需要从头讲起。
奋斗者基因赓续传
为什么后来者居上?因为他们又“争”又“拼”。翻看山东港口日照港建港史会发现,奋斗的基调或许在其诞生之时就已注定。
时间线拉回到20世纪70年代,国家为了满足西煤东输、北煤南运和煤炭出口的需求,决定在沿海建设一个深水大港。
当时的石臼虽然没有过建港的历史,但已经难掩光芒,建港条件优异。山东省委借机提出在日照石臼建港的规划。经过严谨、科学的比较论证,党中央最终决定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山东日照建港。
1982年2月17日,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石臼港主体工程在千百年沉睡的海滩上正式破土动工,揭开了山东港口日照港辉煌的序幕。
在既无大中城市,又无老港依托的困难条件下,港口建设者们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缩短了工期的同时节约了工程费用,开创了我国港口工程施工的先河。
“像当年支援前线作战一样支援港口建设。”这是当时日照人民的口号。面对家乡改革发展机遇期,他们倾尽全力,拖家带口支援港口建设。
为了打破只吐不吞、单一货种运输的局面,港口建设者勒紧裤腰带,利用第一期煤炭码头结余的1800万元,建设了第一个万吨级杂货码头。
可以说,第一代建港人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勤俭建国”的建港精神,用非凡的奋斗、丰硕的成果为山东港口日照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奋斗精神薪火相传,迈入新世纪,山东港口日照港抢抓发展机遇,13个月打通石臼港区东西港区,17个月建成矿石码头,进入发展快车道,闯进“亿吨大港俱乐部”。进入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山东港口日照港赓续奋斗传统,吞吐量连续跨越2个亿吨台阶,从传统粗放的大宗干散货港口向智慧绿色低碳港口跃升,提速世界一流港口建设。
时光飞逝,山东港口日照港的面貌几经蜕变、不断焕新。到如今,走进港区,可以看到巍峨的桥吊阵列在码头前沿,巨大的抓斗运转自如,煤炭、矿石等货物通过皮带高速流转,智能抑尘体系严格控制粉尘浓度……从肩扛手提的作业方式到无人化自动码头,从“尘土飞扬”的散货码头蜕变为园林式港口,山东港口日照港的转型之路,正书写着中国港口现代化进程的鲜活范本。
一体化整合图强大
面朝大海的齐鲁大地,拥有长达3345公里的海岸线,航运历史悠久,最早的可追溯至新石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土著东夷人就有先进的造船和远洋航运的史迹。
在2019年前,山东绵长的海岸线上,不仅有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3个吞吐量超4亿吨的大港,还遍布20余个大大小小的港区。
没整合的时候,山东港口什么样?当时的船公司来山东询价时,先与烟台港议价,又拿着烟台港的折扣价压青岛港,再用青岛港的底价压日照港……这样一圈走下来,各港口为抢夺货源争相降价,拼得“两败俱伤”,还有“重复投资”“定位重合”等问题,都在制约着港口的发展。
2015年2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区域港口发展一体化试点方案》后,区域港口整合成为推进区域港口协调发展和促进港口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大刀阔斧改革重整势在必行。
2019年,山东省正式拉开港口整合序幕,以“一省一港”的思路,全省一盘棋,推动区域内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
成立山东省港口集团要分几步?答案是:三步。
第一步,把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整合成渤海湾港口集团。第二步,将威海港划入青岛港。第三步,以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四大集团的格局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这样渐进性的整合特征,在其他地区所开展的区域港口整合实践中也有明显体现,具体表现为整合空间的逐步扩展和整合力度的持续加深。
这场改革不仅是山东港口从“群雄割据”到“握指成拳”的转折点,更是中国港口从“大”到“强”转型升级的缩影。
通过整合,山东省港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运营效率,减少了无序竞争,不仅提升了港口自身的经济效益,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9年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青岛正式成立。日照港从此多了前缀“山东港口”,成为山东港口南向发展的“桥头堡”“南大门”,主要运输铁矿石、煤炭、粮食、原木、原油、集装箱等货物,逐步由整合之前的吞吐量全球第十一位成长为如今的第七位。
港产城融合成集群
先有日照市还是先有日照港?看到这个问题,或许有人要答:“当然是先有日照市,这还需要问吗?”
事实上,建港前的日照只是一个贫瘠的小县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老百姓主要靠捕鱼、养殖和务农为生。
随着山东港口日照港的建成,1985年5月1日,国务院批复日照撤县建市,县级日照市委、市政府在石臼港建设指挥部挂牌成立。
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日照市升为地级市。山东省委确定了“加强港口管理,搞好对外开放,开发建设鲁南,振兴山东”的日照建市指导思想。
港口对城市意味着什么?日照的回答是: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最重要的发展平台、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日照先后制定5版城市总体规划,始终把协调港城关系作为发展主线;联合重组原石臼、岚山两港,推进港口对外合作,在港口规划、通航能力提升、数字孪生港口建设等方面鼎力支持,助力港口振翅腾飞。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这是一场港与城的“双向奔赴”。早在建港之初,山东港口日照港就兼顾城市发展需要,铺路修桥,投资建起厂房、商店,成立公安、学校;近五年落地项目44个、招引市外资金124亿元,临港产值占日照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5%以上……构筑模范港城关系,当好城市发展“金牌合伙人”已深入山东港口日照港骨髓。
从石臼港区煤码头的引桥根部,一直向北延伸到灯塔广场,这里建成了全国首个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城的生态修复整治工程——海龙湾项目,总计修复整治海岸线1.8公里、新增加优质沙滩46万平方米,为城市的开发让渡出了新的产业空间。2024年8月,这片沙滩正式向市民开放,成为游客们的热门旅游打卡地。
锚定以港兴产,山东港口日照港纵深推进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集成物流、金融、贸易、航运等业态,助力打造钢铁、粮油等临港产业集群,建设北方能源枢纽,不断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
数智化发展立潮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日照港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设起来的,各种综合因素聚集优化,异军突起,成为一个重要港口。你们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作为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山东港口日照港是名副其实的“80后”。可以这么说,比她年轻的港口,货物吞吐量没她高;货物吞吐量比她高的港口,没她年轻。
年轻有为、善作善成,是山东港口日照港的生动写照。
2019年以来,山东港口日照港货物吞吐量连续跨越两个亿吨台阶,成为世界最年轻的5亿吨大港,是全球大宗原材料、能源、粮食等的供应链枢纽。
2024年,山东港口日照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52亿吨、集装箱67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5.7%、7.2%,吞吐量居全球第7位。
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高效的集疏运体系、优越的自然条件,山东港口日照港用四十几年的时间,走过许多大港百年的路程。
隔海与日本、韩国、朝鲜相望,山东港口日照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也是沿黄河流域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之一。
山东港口日照港,湾宽水阔,航道常年不淤不冻,陆域开阔平坦,腹地广阔,是我国的天然深水良港。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条千公里以上干线铁路直通港区的沿海港口,山东港口日照港依托这两条大动脉,打造了“一港、两站、双进双出”的铁路运输新格局。2023年,山东港口日照港的铁路拖运量突破1亿吨,位于全国沿海港口前列。
顺应智能化、绿色化码头建设趋势,山东港口日照港获国务院支持,建成投用了全国首个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项目,首创全货类适用、全流程互通、全系统智能的大宗干散货作业体系,推动传统港口向智慧绿色港口迭代升级。
作为全国连接原油管线最长的沿海港口,山东港口日照港在岚山港区规划建设了5条原油长输管线,开通81条内外贸航线,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连。
“技术要不断创新,既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样板,我们就自己研究自己干,找到一条新路!”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分公司一级专家胡继龙感慨。憋着一股劲,他与团队成员攻关自动化核心技术,誓要将传统码头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如今,山东港口日照港建成投用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单机效率提升50%,综合成本降低70%;建成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实现100%国产化,最大卸船效率1500吨/小时,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最年轻的5亿吨大港的背后,是满满的硬核实力,也是山东港口日照港人不懈的拼搏与奋斗。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征程中,山东港口日照港将继续锚定服务国家战略,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港口新篇章!